【明報專訊】特朗普相隔4年後將再次出任美國總統,他曾主張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60%關稅,或進一步影響環球供應鏈。美國史丹福大學商學院運營、資訊及科技Thoma講座教授李效良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拜登上任後保留特朗普關稅,企業高層其實早已對關稅作出準備,外企在內地以外設廠的「中國加一」策略,以及內地企業走出去設廠趨勢將會繼續。隨着生產涉及更多地區和流程,供應鏈更趨複雜,掌握資訊流和資金流更為重要,李效良指香港在兩者兼具優勢,若能在增加價值的服務領先市場,關稅對香港反而會是機遇。
明報記者 歐陽偉昉
李效良上周四(7日)在香港大學舉行講座,講解地緣政治及疫後供應鏈重整對內地與香港的影響。美國自2018年起對中國進口貨品加徵關稅,部分產品由完全於內地製造,轉為由內地出口部件到東南亞製造,再運到美國加工以省稅。李效良指因為供應鏈變得更為複雜,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更需要互相配合,以往香港單純為內地貨品轉口未能用盡在「三流」的優勢,現在角色反而更為重要。
李效良為供應鏈「牛鞭效應」理論的首創者,每個供應鏈環節只向其下游廠商確認需求,失真的資訊逐級向供應鏈上層傳遞,最終放大需求扭曲現象。他指供應鏈運作不能只看表面數字,需要對上下游均有深入了解,香港同時了解內地廠商和西方客戶,有助掌握數字以外的情况,例如查證廠商的生產品質、工廠產能、其客戶數目是否真確等。
籲港應「服務流」增價值
另外,李效良指歐美客戶對工廠生產有一定要求,例如不得污染當地環境、虐待工人等,隨着越南等地成本上升,廠商開始開拓東非等地產地,香港擁有如利豐等管理供應鏈經驗豐富的企業,協助廠商管理亦是新的商機。資金流方面,隨着更多地方參與生產,有更多廠商需要貿易融資,而供應鏈業界亦正研究如何利用各地的貿易協定節省關稅,香港在貿易融資、法律服務和資訊上可以有所發揮。
隨着深圳和廣州港口興起,香港港口貨運吞吐量去年跌出全球十大,李效良認為,香港在土地和人力沒法與內地競爭,但供應鏈不單只有物流,香港應在「服務流」增加價值,利用自身的優勢在新服務先行一步。例如過去供應鏈資訊流多是廠商與客戶的單對單雙向溝通,隨着現在整條供應鏈更為複雜,需要「多對多」多方資訊處理,同時要了解其中環節數據會否有誤;另外,保險商為廠商在非洲設廠提供服務,除了為產品安全提供保障,亦要協助確保生產設施安全,亦是近期新出現的需求機遇。
料美加關稅有討價還價空間
對於特朗普有意再加關稅,李效良指特朗普上一任期,競選時提出和及後真正落實的已有出入,商界給予的壓力不少,加稅過程有不少妥協變通,相信今次也會有討價還價空間。他又指出,即使強如中美兩國也不能完全資源自足,即使生產可以完全本國化,但原料也需要自其他地方採購,供應鏈難以區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