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施政報告》將於10月16日發表,香港投資基金公會對報告提出一系列建議(見表),包括建議將零售基金及強積金(MPF)可投資範圍進一步擴闊,容許部分資金買入另類資產;建議政府凝聚各部門力量並籌組智囊團,統籌及思考如何助市民更好地管理及運用提取期的MPF資金,提出可考慮建立一站式電子平台,讓達到提取期的MPF計劃成員更容易地得到助成員管理提取期MPF資金資訊,甚至可於平台內提供交易服務。
明報記者 江陵凱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指出,公會建議將本港零售基金及MPF的可投資範圍,擴闊至風投公司(VC)、私募基金(PE)及基礎建設等的另類資產,並用零售基金及MPF一小部分的資金配置予另類資產,更提倡初期可先從上市的另類資產着手,因上市的另類資產擁有更佳的流動性及透明度,更易令普羅大眾理解另類資產的投資模式,當運作模式成熟及市民適應後,最終可考慮將可投資範圍由上市類別,進一步擴至非上市類別。
可先從已上市另類資產着手
黃王慈明指出,現時除傳統股票及債券之外,環球的退休金或零售基金,均出現開始將其資金投資予另類資產的趨勢,如澳洲及英國等地的退休金及零售基金,便有投資予當地交易所上市PE的案例。
籲建電子平台助提取期成員
她續稱,現時亦見頗多高淨值人士及機構投資者投資予另類資產,她希望普通市民可投資產品類別亦能擴大。但她強調其重點為提供多元化投資選擇及分散風險,於另類資產配置比例不應太高,而現時海外個人投資者,一般將資金配置予另類資產比例則介乎一成至三成。
現時MPF計劃成員年滿65歲才可提取MPF資金,另亦可於特定情况下提前提取,例如提早於60歲退休及永久離開香港等等。黃王慈明指出,現時市場於MPF的討論較着重於「累積期」時,目前市場沒有整合及齊全的資訊,讓公眾明確了解管理提取期後的資金部署,同時亦沒有工具讓退休人士去處理被提取的MPF資金。
黃王慈明提到,市民於退休後管理MPF的資金時,或牽涉各金融機構,如積金局、稅局,以及各保險機構和銀行等,她建議政府應凝聚各部門力量及組織智囊團,去討論及思考如何更好地協助市民活用到達提取期的MPF資金,提議可建立一個電子平台,令公眾可一目了然地到達提取期退休時,管理MPF資金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