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私有化成潮IPO寒冬 港上市公司上季近零增長

【明報專訊】港股估值低迷且市場交易量有限,降低香港上市公司的集資能力,導致近期多間上市公司萌生去意,部署私有化消息紛至沓來(見圖1)。港股新股公開招股(IPO)疲弱,截至今年首季新股數目少至12家,再加上港交所(0388)於2018年8月推行的「快速除牌機制」,加快上市公司除牌速度,令近月上市公司數目近乎零增長。據港交所資料顯示,截至3月主板及GEM上市公司數目,較去年底增加兩家至2611家(見圖2)。

首季5企完成私有化 總值312億

去年12月以來,已有8家公司公布提出或考慮私有化(見圖3)。單在首季,已有5家上市公司完成私有化及退市,包括海通國際(前上市編號:0665)、松齡護老集團(前上市編號:1989)、永盛新材料(前上市編號:3608)、魏橋紡織(前上市編號:2698),以及擎天軟體(前上市編號:1297),按公司的市值計算,季內私有化交易價值逾312億元,較研究機構Dealogic統計去年私有化公司總值的93.6億元高逾2.3倍。

內銀錦州銀行(0416)上周一(8日)公布,其私有化建議已獲有效接納,股份將於今日下午退市,變相香港上市公司總數將再減1家。

今年首季港股IPO市場亦迎來寒冬。會計師行德勤本月初公布數據顯示,季內IPO數目少至12家。集資額則為47億元,見2009年以來新低。根據德勤統計,今年首季港股主板市盈率達11倍,遠較2021年同期的19倍為低,彭博數據更顯示恒指現預測市盈率約9倍。

港交所加快公司除牌速度

到港IPO公司減少,而除牌公司亦增多,港交所自2018年推「快速除牌機制」後,上市公司除牌速度亦增快。據港交所資料顯示,去年主板有47家上市公司除牌,較2017年除牌機制更新前的7家大增。47家除牌公司中,有13家屬於包括私有化在內等原因而自願退市,其餘34家則按照《上市規則》被強制除牌。

值得一提的是,私有化方式分為協議安排及自願全面要約兩種,自願全面要約下,若要約人收購獨立股東超過九成股份,則可強制收購餘下股份;而協議安排下,則須出席私有化會議的計劃股東贊成票佔比達到75%以上,再加上獨立股東反對票不超過一成,則可通過私有化。

在本港《公司條例》下,以往提出協議安排,還需通過逾半數表決股東批准的「數人頭」規則一關,大增私有化通過難度。相關規定於2014年修例取消,但其他註冊地並未跟從。例如開曼群島註冊的新世界中國地產,於2014年的私有化計劃,獲逾99%股東投贊成票,但因贊成股東人數不足三成半而告吹。公司其後改提全面要約,於兩年後成功私有化。

開曼群島為本港上市公司主要註冊地之一,當地於2022年8月落實取消「數人頭」規則。國際律師事務所西盟斯(Simmons & Simmons)曾撰文指開曼群島取消該規則,為香港私有化市場重大及積極的進展。

相關字詞﹕第二上市 退市 快速除牌機制 成本 集資 謝明光 除牌 上市公司 私有化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