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周五美國公布聯儲局主要跟蹤的通脹數據──個人消費物價指數(PCE)於1月份回升至5.3%,而核心PCE亦同時從12月升4.6%反彈至4.7%,12月的4.6%則是從原本的4.4%向上修訂。
美國標普500指數在通脹數據公布後下跌1.05%,一周內下跌2.6%;對利率敏感的納斯達克指數上周五下跌1.7%,一周內則下跌3.25%。恒生科技指數在上周五收市報4010.66點,一周內下跌5.8%,尚未包括周一市場對超高美國通脹數據的反應。
工資存上升壓力 累PCE高企
如果以核心PCE來衡量,美國通脹於去年8月見頂,當時比7月份升0.6%,但比一年前只升4.9%,不過PCE下跌速度似乎不夠快,原因是工資上升壓力依然沒有大減。
從2000年至新冠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美國的勞工所得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呈現較快下跌趨勢,從63%一度下跌至57%的水平;疫情給予勞工一個討價還價的好機會,在提早退休潮及創業潮的同時夾擊下,工資上漲趨勢似乎只可紓緩,而不可能掉頭回落。因此,聯儲局現在仍然強調可以通過收緊政策,將通脹年率壓到2%的水平的說辭根本是天方夜譚。
其實聯儲局於2020年8月曾經宣布新的政策目標為平均通脹目標,即容許通脹在一段時間內高於2%而毋須加息,因此,若聯儲局在今年稍後時間提醒市場結構性原因令加息對抗通脹的效力減退,而2.5%至3%的通脹是可接受的,筆者不會覺得奇怪。
不過,因為市場正在修正今年加息預期,可能再加息3次,以及減少年底減息的預期,估計在3月22日聯儲局議息前,美股以致中、港股市可能繼續有壓力。可幸者是中國兩會將於3月初舉行,起碼內地政府的維穩意願可以繼續為中、港股市製造「政策底」。
上文提及,工資上升趨勢推高通脹,但企業不會坐以待斃,近來熱談及熱炒的人工智能革命因此應運而生。在1月23日微軟(Microsoft)宣布加碼投資OpenAI而引起ChatGPT熱潮後,微軟股價一度上升13.3%至6個月高位的272美元,同日,美國公布1月份消費物價指數同比上升6.4%,比預期高,微軟股價開始回調,至今回落8.4%至249.22美元。
企業成本升 須拓AI代替勞工
在此水平上,微軟的一年預期市盈率為26.5倍,而在過去10年內,微軟的市盈率最高是2017年第四季曾見46倍,疫情爆發後的「膝蓋反應」將其股價推高80%,令其市盈率再被推高至40倍。不過,過去11個月由於加息而出現的「殺估值」效應,已經將其預期市盈率推低至10倍,價格上微軟已不算貴。
ChatGPT並不是人工智能(AI)的全部,只是其中一個應用;而且過去10年間人類已經從不同途徑拖慢AI代替勞工,但始終要向成本上升屈服,看來大家在投資組合中增加AI的比重已是避無可避了。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