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政府以象徵式地價向市建局批出紅磡及將軍澳用地,合計估值約達132億元。香港經濟與房地產深度綑綁,樓市下行令市建局、房協等俱面對財政壓力。現時市建局仍需就多個重建項目進行收購,單靠手上流動資金不足以應付。今次批地安排,有助提高市建局短期借貸融資能力,應付眼前需要,只是本港樓宇老化問題正急速惡化,大量市區重建工作尚在前方,市建局必須找出一套可持續的運作模式,否則長遠將無以為繼,現行的「同區7年樓齡」現金賠償政策,對市建局造成相當大的負擔,情况需要處理。
「送地」助短期融資
長遠可持續性未解決
為了應對市區及樓宇老化,政府強調會「雙軌並行」推進舊樓維修及重建,前年《施政報告》提出放寬申請強拍的樓齡門檻,以及加強市建局財務能力,協助市建局應付未來資金周轉需要,除了批准市建局將借貸上限由原來的60億元增至250億元,同時還提出向市建局免地價提供合適土地,提升重建計劃效益及局方可用資產。政府上周公布以象徵式1000元地價,向市建局批出兩幅用地,正是由此而來。兩幅用地面積合計9.91公頃,分別位於紅磡庇利街及浙江街交界,以及將軍澳第137區鄰近電視廣播城位置,名義土地價值估計為42億及90億元,預料發展後可提供約9530個單位。
市建局是自負盈虧的法定機構,目前資產淨值約有400多億元。現時市建局須就6個已開展的重建項目進行收購,未來兩三年相關開支估計達到235億元,可是根據外界推算,市建局手上的流動資金,大約只有200億元,即使近兩年局方發行機構債券又尋求銀行貸款,流動資金需求壓力仍大。政府今次批地,儘管不是直接注資,然而性質無疑是為市建局提供財政支援,讓局方有能力繼續推進手上項目,以至有空間考慮開展其他新項目。
政府這次變相「送」給市建局的土地,當中位於紅磡庇利街的一幅,原本擬建學校,雖然面積較小,但由於位置優越,也可跟附近的市區更新項目發揮協同效應,即使樓市疲弱下招標,對發展商相信仍有一定吸引力,意味市建局有機會早些套現。相比之下,將軍澳137區尚待發展,交通基建配套仍有不少空白,市建局這次獲批的土地,估計需要待好一段時間,才有機會投入發展,惟無論如何,政府今次批地,提高了市建局手上資產淨值,局方尋求借貸融資,不僅較為容易,息口也可望低一些。
香港不僅人口老化,樓宇老化問題也相當嚴重,市區樓齡超過60年的舊樓比比皆是,部分更是嚴重失修,再過10多年,問題只會更趨嚴重。雖然近年政府積極推動樓宇維修,但仍有不少市區舊樓須以重建方式處理,這亦意味市建局不能因為市况欠佳財政緊絀,就放慢或押後重建工作。政府這次變相「送地」,對於短期改善市建局現金流,無疑甚有幫助,然而財政長遠可持續性,仍是市建局的重大隱憂,政府必須直面問題,及早處理,否則有可能嚴重影響日後市區重建工作。
本港經濟與房地產深度綑綁,無論港鐵還是市建局的運作模式,都相當依賴房地產收益的支持,然而近年情况卻令人懷疑,這種模式已經無以為繼。經濟繁榮帶動樓市需求,乃是自然現象,但靠樓價攀升去帶動經濟增長,卻非健康情况。香港必須致力經濟轉型,不能再像過往般依賴房地產作為經濟增長引擎;市建局的運作模式,當然也有必要深入檢討。
市建局近年接連錄得數十億元的虧損,多個重建項目的預算開支,動輒超過百億元,一大原因是市建局在收購物業時須以同區7年樓齡樓宇的價格,作為業主補償基準,導致局方需要付出相當高的收購成本。以往樓市好景,市建局重建項目招標,發展商反應理想,局方收購開支雖高,但進帳更豐。可是近年樓市不振,發展商投地意欲低,市建局項目出現「高買低賣」情况,即高價收購但低價回標,錄得龐大虧損,更有兩個大型項目流標。當然,如果本港經濟好轉帶動樓市復蘇,「高買低賣」情况減少,市建局財政壓力可以減輕,但香港經濟轉型無法一蹴而就,當局也不宜繼續以「高買高賣」舊模式支持市區重建項目。
「同區7年樓齡」賠償
政府需要檢視政策
政府當年定下「同區7年樓齡」現金賠償政策,理由是讓業主可以在同區買到與被收購單位面積相若的單位,而從現實政治角度,如此優厚的賠償安排,也可以減少來自舊樓業主及區內民選議員的反對。可是過去亦不時有聲音質疑,六七十年樓齡單位的價值,跟同區7年樓齡的價值相差太遠,有關賠償政策太慷慨。
市建局的定位,是協助政府推動舊區重建,不能亦不應與發展商看齊、只以盈利為先,重建項目必須考慮受影響居民的居住需要,收購價過低會造成問題,然而繼續沿用目前的做法,市建局長遠未必能夠應付,同樣也是必須正視的問題。市道不景下,市建局可放寬標書條款,增加市場參與重建誘因;政府批地支持,也有協助融資的效果,然而這些做法,皆屬治標不治本,唯有找到一套具有財政可持續性的運作模式,才能應付未來市區重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