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今天是六四事件36周年,當年北京大批民眾和學生出於一片愛國丹心走上街頭,表達對已故中共總書記胡耀邦的懷念,以及反官倒、反腐敗的訴求,事件最後以流血告終,不僅令人悲痛,同時亦在百載民族復興之路上,留下了一道深刻的傷疤。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今世界格局,跟當年別若天淵, 中美鬥爭愈演愈烈,海外反華抹黑操作更是鋪天蓋地,然而還當日無辜死難者及其家屬一個公道,不應該受到國際形勢波譎雲詭所影響。
百載復興馬拉松
六四事件遺傷痛
中華民族復興之路,與世界百年不遇變局緊密交織,只是這條復興之路,一點也不平坦,由辛亥革命、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到現在終於走到這場「百載馬拉松」的後段,過程崎嶇跌宕,跌跌撞撞不知凡幾,而六四事件正是改革開放以來,摔得相當痛的一跤。
六四事件源於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當時改革開放來到第十個年頭,人們既看到改革所帶來的希望,同時也因為腐敗的滋長而感到迷惘,有官方背景的倒買倒賣投機者橫行,利用當時的特殊環境和條件,啄食民脂民膏,尤其令民眾憤恨。胡耀邦一生為民,兩袖清風,思想開明,與當時官場一些歪風對比鮮明,大批北京民衆自發到天安門廣場悼念胡耀邦,藉此表達對官倒貪腐和物價飈升的不滿,其後逐步演成一場由大學生牽頭的愛國民主運動。雖然往後事態發展在國內小氣候與國際大氣候的結合下,變得愈來愈複雜,然而當日參與這場運動的民眾和學生,都是出於一片丹心,希望國家進步,他們的愛國情懷,不應該否定。
八九民運持續了一個多月,過程中出現過不少重大轉折點,不同的決定,大有可能換來不同的結果。當年權力當局內部對於如何處理事件,明顯存在路線和意見分歧,學生們的表現亦有不成熟之處,如果當日能夠好好把握和平解決事件的契機,六四事件並非一場注定發生的悲劇,國家改革開放之路也可以走得更為平穩。
國家卅載成就可觀
向前看也不忘歷史
六四事件後,國家改革開放一度停滯,直至1992年鄧小平南巡,重申改革開放,圍繞國家前路的迷霧,終於得到消除。之後30多年,國家走上高速發展道路,不僅滅貧有成,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反腐方面,權力當局過去10多年所作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這些年來,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顯著改善,科技創新發展,更叫世界刮目相看,由太空到深海、由新能源到人工智能,國家的成就都非常可觀。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也許已經走到最後數公里,國家訂下的目標,是在10年後(即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跨過中等收入陷阱,躋身發達國家之列,並於本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目前勢頭,只要繼續穩步向前,這些目標絕對有希望實現,然而向前看不等於淡忘歷史,六四事件是民族復興過程中遺下的一根刺,需要妥為拔除。
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美國為保世界霸權,千方百計遏制中國發展,「認知作戰」正是其中一環。美國防長赫格塞思日前便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渲染「中國威脅論」,肆意抹黑中國。美國政客和海外各股反華力量假借民主人權之名,操作六四周年議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內地當局多年來也一再重申,反對任何以此為藉口抹黑中國的圖謀。不過話說回來,也有很多人是出於愛國家愛民族之心,希望六四事件所遺下的歷史傷痛得到撫平,絕無操作仇恨又或謀取政治能量之意,不應將他們的赤誠,跟別有用心者混為一談。
過去兩年,華府在加沙戰爭所展現的雙重標準,讓世人清楚看到美國所謂人權外交的偽善本質;特朗普回朝以來在國內外的霸道行徑,更令美國形象插水。近年中國提出「全球三大倡議」,包括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行動方案,細化為人類發展共同體、人類安全共同體及人類文明共同體三個方向,其實相當切合當今世界需要,然而六四傷痕一日未去,外部敵對力量就繼續有攻擊的話柄,影響到國家在國際事務上的道德權威。
權力當局近年一再強調,對八九年春夏之交所發生的事「早有定論」,但回首這36年,當局對事件的定性,其實並非一成不變,由早期的「反革命暴亂」到後來的「政治風波」,字眼的調整,本身便反映有斟酌調整的空間。六四事件不少死難者是無辜百姓,即使當局對這場政治風波早有定論,依然可以還死者及家屬一個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