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羅奇去年一句「香港玩完」,引起甚大迴響。一年過去,羅奇改口稱,中美關係緊張反而令香港得益,並以「一切尚未結束,直至真的完結」(Nothing is over till it's over)打圓場。香港經濟轉型,面臨不少挑戰,惟過去一年本港股市顯著回升,融資活動轉旺,亦屬不爭事實。羅奇當日以「中國因素」作為「香港玩完」的理據,背後折射了「西方中心論」的成見,他的最新說法,實際就是承認「背靠國家、聯通世界」,正是香港重大優勢。世界百年變局,國家在復興之路上穩步向前,關稅戰展現了中國的底氣,風物長宜放眼量,香港最重要是做好自己,堅持多元開放,努力變革求進。
羅奇修正「香港玩完論」
具「中國特色」變正面因素
羅奇去年2月在《金融時報》發文,揚言「香港已玩完」(Hong Kong is over)。由於羅奇曾在香港工作多年,過去又長期被視為中國「大好友」,文章一出,各方議論紛紛。由反修例風暴到國安法實施,香港內外環境出現了重大變化。以往香港是西方在亞洲伸張利益的橋頭堡,現在則是國家聯通世界的大門,香港的定位,由「西方的香港」,變成「中國的香港」,羅奇的「香港玩完論」,觸動了本地一些悲觀情緒,同時亦跟西方輿論場的政治意識形態產生了共鳴,因而引起了廣泛迴響,然而情緒歸情緒,一套論述是否站得住腳,始終要看是否經得起事實檢驗。
雖然本港樓市仍然疲軟,零售業也持續面對不少壓力,但金融市場表現明顯好轉。今年以來,資金流入香港,恒指上漲了16%,短短5個月,香港股市上市融資額已達到770億元,屬2021年以來最高,寧德時代更是目前為止本年全球最大IPO,評級機構穆迪近日更將本港信用評級展望從「負面」上調為「穩定」。羅奇若不修正其「香港玩完論」,只會顯得其觀點脫離現實。
羅奇先前的「香港玩完論」,建基於三個因素,包括香港身處中美競爭漩渦之中、北京以國安法律加強對香港局面的控制,以及香港與內地經濟聯繫日益緊密,但內地經濟增長卻面臨嚴峻挑戰。羅奇所謂「三個因素」,背後其實都是「中國因素」,若要一言蔽之,就是認為香港定位再非依託於西方,乃是「站錯邊」。羅奇最新說法,依然強調後兩項因素「令人擔憂」,但中美衝突加劇未有重創香港,反而帶來更多機會,卻是預期之外。羅奇還表示,香港或許正在經歷一場復興,因為它「具有中國特色」,而不是「儘管有中國特色」。
羅奇的最新說法,有幾點值得留意。首先,雖然他並無揚棄「三個因素」這一分析框架,但單是「中美衝突對港影響」這一因素有別預期,原來已經足以戳破「香港玩完論」,這本身就說明了「香港玩完論」之薄弱,同時也說明政治氛圍並非國際資金來不來香港的決定性因素。其次是羅奇承認「中國因素」對新時期香港具有正面性。羅奇指出,中美衝突加劇,香港反而可能從中受益,「因為它是中國通往國際金融的最重要窗口,地位獨特」,除了金融領域,香港這一優勢還可延伸到其他層面,例如特朗普政府撤銷中國留學生簽證、打擊哈佛等精英學府,便可能促使人才流向香港。
羅奇之前將香港內地經濟聯繫日益緊密,作為看淡香港的因素,背後的邏輯是「中國經濟見頂論」。中國經濟轉型,內房問題拖累經濟表現,當然是事實,但新能源等領域的發展,同樣惹人注目。DeepSeek今年橫空出世,更說明中美人工智能實力差距,遠遠不如西方想像般大。
羅奇當日提出「香港玩完論」,就是只看眼下內地經濟轉型困難的一面,不看內地經濟長遠發展潛力的另一面,才會認定「香港經濟只會受累於內地」。羅奇這一以偏概全的想法,說到底還是囿於「西方中心論」的狹隘視角。「西方中心論」假設了西方發達工業國永遠是世界經濟唯一中心,其他新興經濟體離不開對西方的依附。在西方,有關香港沒落玩完之說,由97回歸前一直談到現在,正是因為很多人認為香港脫離環繞西方運轉的軌迹就「無運行」,然而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國繼續朝躋身發達工業國家這一目標邁進,世界經濟未來出現另一個中心,並非不可能的事;近月的關稅戰更顯示,中國有底氣跟美國周旋。香港若能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升自身競爭力,長遠仍大有可為。
維護多元開放氛圍
加緊推動經濟轉型
美國阻撓中國發展,香港成了打壓對象,華府近年不少舉措,都是要否定香港的獨特性及國際性。羅奇去年談及新時期香港「更有中國特色的兩制」,也有明顯的保留和質疑,然而今回羅奇至少肯定了「中國特色」在某些方面或有助香港復興,這是值得留意的第三點。最近一項在港瑞典企業年度調查顯示,受訪瑞典企業認為本港政治發展及國安法律對營商環境影響,由近年較多認為「負面」轉為「中性」,營商環境評分亦較去年有改善,反映香港在外商眼中的形象有所改善,惟調查同時亦顯示,受訪外商對香港言論自由空間仍有關注。香港的獨特性,不僅在於法治、普通法制度、又或有自己的貨幣,還見諸多元開放的社會氛圍,這也是外商相當注重的地方,特區政府必須致力維護,同時亦要加緊推動本地經濟轉型,為發展注入更多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