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認識國家全球治理觀 擔當多邊主義促進者

【明報社評】國際調解院落戶香港,外長王毅指出,香港在國際調解方面具有得天獨厚條件,相信「調解院這顆新星,將與東方之珠共同成長,交相映輝」。調解院是國家為完善全球治理所倡導的多邊主義法治公共產品。香港法治制度成熟,也是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調解院以港為家,不僅彰顯了香港既有法律優勢、為本地法律服務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也令香港在全球治理體系中有了一個新角色新位置。世界百年變局,多邊主義秩序面臨重大挑戰。國家提出要堅持「真正多邊主義」,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香港作為國家門戶,應該積極思考如何成為真正多邊主義的促進者。

調解院東方之珠共成長

國家寄厚望盼交相輝映

國際調解院由中國等近20個國家共同倡議成立,公約簽署儀式昨天在香港舉行,創始成員國以非洲國家為主,佔15個,其次為亞洲。各締約國將商議調解院運作細節,總部預計今年底或明年初投入運作。外長王毅出席儀式並致辭,提到調解院屬國際法治領域的創新之舉,有助於超越零和思維,促進國際爭議的友好解決,構建更為和諧的國際關係,與訴訟、仲裁等現有國際爭端解決機制相互補充,同時希望調解院可增強發展中國家參與度,推動國際爭端解決機制向公平普惠方向發展。

調解院由中國牽頭,總部落戶香港,突顯了中央看重香港的法治根基及國際性。王毅提到,香港回歸本身就是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成功範例,「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營商環境便利,法治高度發達」,調解院落戶香港,可以推進建立起高端專業,以及具有良好國際聲望的調解員隊伍。國家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八大中心定位,其中之一正是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調解院落戶既是具象化的體現,同時也為香港在百年變局中提升國際競爭力,開闢出一條全新「賽道」。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調解院有33個創始成員,是一個紮實的開始。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南方」渴望在國際治理中有更大的發言權及自主權,隨着中國影響力的提升,放眼長遠,相信將有更多國家樂意參與調解院,本着平等協商、以和為貴、互利共贏的原則,尋求化解爭端。王毅形容調解院的誕生,猶如共同種下一棵幼苗,期望它跟香港這顆東方之珠共同成長交相輝映,反映國家對調解院和香港寄予厚望,香港必須努力做好自己「省招牌」。

中美鬥爭激烈,香港成為美方打壓對象,華府不少政治操作,目的都是削弱香港作為國家門戶的作用、試圖將香港「去國際化」,然而國家實力的提升,就是香港最強後盾。調解院以港為家,體現了國家對維護香港國際性的支持。普通法制度及法治根基深厚,乃是香港作為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優勢所在。以仲裁為例,根據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的國際仲裁調查報告,香港自2015年起一直位列全球最受歡迎仲裁地點首5名內,今年與新加坡並列第2,僅次倫敦。本港每年處理大量跨境商事糾紛,香港國際仲裁中心(HKIAC)去年受理的仲裁案件多達352宗,爭議金額超過1000億元,更屬歷史新高,反映本港仲裁服務發展相當蓬勃。

「中國方案」完善全球治理

香港可以積極發揮作用

調解方面,本港司法機構近年相當積極推廣使用調解,以及完善本地調解體系制度。粵港澳三地法律部門去年底更發布統一的大灣區調解員名冊,推廣調解在大灣區的應用。調解院落戶香港,可望匯聚更多法律人才及相關專業人員,促進本港調解服務發展,更可形成「仲裁+協調」的協同效應,強化香港在國際商事爭議解決服務的競爭優勢。比起訴訟或仲裁,調解所需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一般較低,企業遇上跨國商事糾紛,「先調解後仲裁」是一個具吸引力的選項。成熟的仲裁和協調服務可以相輔相成,促進營商環境,有利香港吸引國際資本,以及成為一帶一路商事爭議的首選解決地。

世界百年不遇變局,大國博弈激烈,多邊主義面臨重大挑戰。美國大搞小院高牆、本國優先,「有選擇的多邊主義」、「小圈子的多邊主義」,實際是對多邊主義平等開放合作精神的嚴重扭曲。中國近年提出要「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以國際機制為堅實依託,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目標,為完善全球治理提出「中國方案」,調解院正是其一。長期以來, 香港都是西方規則的被動追隨者,甚少思考全球治理一類問題。隨着國際格局轉變,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就必須多去了解國家在全球治理方面的理念及主張、多些思考自身在「中國方案」所能發揮的作用,並將之化為香港發展的機遇。

香港奉行一國兩制,在多邊主義框架下,具有獨特角色。香港應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近年香港在主辦大型國際會議方面,算是相當積極。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世界互聯網大會亞太峰會等,都有助於彰顯香港的國際性。未來香港可嘗試爭取主辦更多重量級國際會議,諸如聯合國氣候大會、聯合國海洋會議等,突出國家與香港作為真正多邊主義促進者的角色。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