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港鐵維修保養惹關注 將軍澳「孤島」風險待解

【明報社評】港鐵將軍澳線周四傍晚因電力供應及信號系統故障,一度全線癱瘓,事件再度令人關注港鐵維修保養是否存在缺失,當局有必要深入檢視,同時加快鐵路設施更新,提高整個系統的韌性。將軍澳出入高度依賴港鐵,今次事故適逢下班繁忙時間,將軍澳淪為「孤島」,居民固然大受影響,多區路面交通亦受牽連,由於少了一條過海鐵路,不少需要往來港島與東九龍的市民都大失預算,凡此種種都跟整體交通規劃不周有關,政府和港鐵均須汲取教訓,制訂「Plan B」應付各種可能出現的惡劣情况。隨着將軍澳人口持續增加,政府更應重新考慮將軍澳與區外交通的規劃,包括將東九龍輕軌與港鐵將軍澳線連接。

將軍澳線全癱

疑團有待釐清

今年以來,港鐵屢次發生嚴重事故,繼2月及4月東鐵線先後發生工程車故障,導致列車要單軌雙程行車後,將軍澳線本周四傍晚更一度全線癱瘓。根據港鐵說法,下午5時許,北角至油塘站隧道段疑有架空電纜組件移位,引致短路「跳掣」,電力供應受阻下,來往兩站服務需暫停,其後將軍澳線北角至寶琳及康城的信號系統又發生問題,全線須暫停服務。搶修後,將軍澳線於8時40分恢復大部分服務,惟北角至調景嶺段過海段,則要等到10時半才恢復。

今次將軍澳線出事,由於正值下班時間,沿線多個車站出事後一度擠滿人群,場面混亂。港鐵表示故障期間已加派約130名職員於受影響車站協助乘客,又安排接駁巴士服務,惟因事故涉及多個車站,平均每站多了十多名職員,不足以應付大批滯留乘客。調景嶺站和油塘站外均有成百上千市民在等候巴士,現場人山人海,怨聲載道,不少市民都批評港鐵支援不足,接駁巴指示不清,延誤又嚴重。

港鐵2022年接連發生列車「甩門」及「甩卡」事故後,2023年宣布未來5年投放650億元更新鐵路設施及保養維修,今次事故卻再次令人關注港鐵在維修保養方面的問題。首先,架空電纜組件移位,本身一定是硬件問題。組件何解移位?跟設備老化是否有關?為何平日保養維修未能發現問題?港鐵有必要查明原因並公開交代。其次就是供電系統故障與信號系統故障的關係。曾任港鐵工程師的立法會議員張欣宇指出,供電及信號系統是兩套獨立系統,理應不會同時故障,如果問題是電力系統故障導致連鎖反應,影響到信號系統,那便可能涉及設計上的缺陷。

港鐵維修保養人手短缺,近年故障接二連三是否與此有關,惹人關注。東鐵線今年初發生的兩宗工程車事故,均涉及工程車在路軌上完成維修保養工作後,設備未能正常運作,未能及時在列車服務開始前駛離。港鐵就今年2月工程車事故提交的報告顯示,維修團隊缺乏應對相關情况的指引和經驗,不知道可透過緊急模式重置系統,自行嘗試復修,反而令事態惡化,導致復修時間延長。今次將軍澳線出事,港鐵花逾5小時處理,立法會議員田北辰稱,據他了解,港鐵方面初時未能迅速找到故障源頭。如果問題真的與維修團體當值人手緊缺、經驗不足有關,港鐵就有必要對症下藥,包括加強人手及培訓,以及添置超聲波或紅外線等監測儀器,借助科技提高日常保養檢查能力,補肉眼及人手之不足。另外,港鐵也應加快落實更新鐵路設施。

「不幸巧合」曝規劃問題

將軍澳集體運輸須「出路」

將軍澳地理位置特殊,區內40萬居民來往港島九龍,高度依賴港鐵。將軍澳線繁忙時間全線癱瘓,區內居民固然叫苦連天,來往港島與九龍的市民,受影響者也不少。北角/鰂魚涌至油塘的過海段中斷,不少市民要麼只能乘搭港鐵「兜大圈」往來港島與東九龍,要麼改乘其他交通工具,導致當晚北角、觀塘一帶交通甚為混亂。將軍澳線癱瘓所引發的交通問題外溢,正正反映政府交通運輸規劃有問題。

本港公共運輸政策向鐵路高度傾斜,港鐵若能做到服務「零」失誤,當然不會有問題,然而現實證明這是一廂情願。正如梅菲定律所言,「凡是可能出錯的事,都會出錯」。陰差陽錯下形成的「完美風暴」,永遠有可能來臨,無論政府還是港鐵都不能心存僥倖,以為最壞情况發生機會很低,就不去做好應對預案,也不尋求長治久安的方法。這次將軍澳線出事,先是電線短路、繼而信號故障,導致全線癱瘓,發生時間又偏偏遇上平日繁忙時間,某程度是一次「不幸的巧合」,但如果港鐵和政府有及早制訂預案,應付各種可能出現的惡劣情况,一定可以減少對市民和交通的影響。

未來數年,港鐵將有多條鐵路工程上馬,當局必須督促港鐵做好車務工作,確保鐵路運作安全可靠。與此同時,政府亦須檢討交通運輸規劃。將軍澳康城以南的第137區,日後將發展成為可住十多萬人的新社區,若不及早化解「孤島」風險,未來港鐵將軍澳線一旦出事,影響將更為嚴重。就算當局認為「將軍澳南延線過海」不符成本效益,現階段不會考慮,至少亦應該考慮將擬建的東九龍高架捷運系統,與港鐵寶琳站連接起來,讓區內居民有多一條集體運輸「出路」。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