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教育局計劃削減公營中小學撥款,當中「擴大/營辦津貼」將削減約一成,另外局方還打算調整中學開班線,預料將有更多學校因此面臨殺校壓力 。政府面對財赤,各部門均要削減開支。當局早前已取消中小學生每人2500元的津貼,今次更直接削減中小學資源,雖說營辦津貼主要牽涉學校後勤運作,對教學「直接影響」相對較小,學校也可動用儲備應急,惟削減幅度高達一成,無可避免加重學校財政壓力,資源調動容易捉襟見肘,至於調高中學開班要求,更將令到弱勢學校更難生存。政府再窮也不應窮教育,這次當局削減學校津貼資助力度太大,對學校運作及教學的影響,難免令人擔憂。
營辦津貼削一成
學校財政壓力增
特區政府連年財赤,《財政預算案》提出,由2024/25至2027/28年度,各部門均須合共減少7%開支,教育、社福和醫療開支亦不能倖免。本年度教育開支預算1124億元,按年少1.2個百分點,佔政府開支總額13.7%,就算只計經常開支,佔比也只為17.5%,屬20年來最低水平。早前教育局便以8間資助大學儲備充足為由,要求八大合共「回水」40億元,同時又削減八大最新的3年期撥款。中小學及幼兒教育方面,政府取消對每名學生的2500元津貼,惹來不少非議,局方則表示,取消學生津貼一年可省20億元教育開支,不過這跟預算案的削支要求(一年削減約60億元),還有顯著差距,到頭來仍得向中小學資源開刀。
教育局本周與辦學團體及學校代表會晤,披露多項削減資助安排。9月新學年起,所有分項津貼不會再按通脹調整,公營中小學的營辦津貼總額將減少一成,「有特殊教育需要(SEN)非華語學生支援津貼」門檻則會提升,意味獲得相關津助的學校很可能減少。此外,局方還打算調整姊妹學校津貼、全方位學習津貼等安排,大方向是縮減資助規模,各校所得津貼總額,一定不會高於本學年。
根據與會代表說法,局方在會上強調,新安排乃是為了「優化和整合資源運用」,要求學校根據校本及實際需要,靈活運用各項津貼,互補互通,以及運用盈餘應付不同開支,可是對學校而言,當局這次削支力度着實不輕。以營辦津貼為例,有關津貼在政府撥款所佔比重甚大,一間開20多班的中學,每年所獲營辦津貼可達700萬至800萬元,削減一成就是減少70萬至80萬元,對於一般津校來說實非小數目。
教育下一代,就是投資未來,國家最新頒布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提到各級政府應確保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特區政府以一刀切方式要求所有部門削支,未有因應教育需要酌情處理,本身就是一個問題。今次教育局提出的削支方案,教職員薪金津貼保持不變,可是大幅削減營辦津貼,無可避免影響學校財政。有學界人士便稱,學校日後不僅要設法節流,可能還要積極開源「賺錢」幫補。
學校營辦津貼涵蓋聘任編制外員工、設施保養,以及培訓津貼等。不少學校每年都不會用盡營辦津貼,累積下來的資金儲備,估計可應付4至6個月需要,加上營辦開支主要用在學校後勤運作,例如聘請工友或文書助理等,對教學的即時直接影響,理論上未至於太大,可是學校開源節流壓力一定增加。有議員便關注,部分學校或會減少花費較大的校外研習活動及外購到校服務。另外,營辦津貼削減,學校減少聘請非教學人員,教師會否需要兼顧更多文書行政工作,也是未知之數。開源方面,學校借出場地予機構舉辦晚間課程或假日活動,又或開放校舍車位供校巴停泊等,收入所得有限,還要顧及校園安全及保安等問題,期望學校開源可以解決問題,只怕不切實際。
早前教育局收緊小學「救校」安排,刪去「特別視學」選項,學校一旦「派0班」,想翻身避過殺校的難度顯著增加。教育局本周與辦學團體及學校代表會晤期間,進一步提出調整中學開班安排,包括劃一每班派位人數上限,以及上調開班線。簡單而言,現時受家長歡迎的中學,可以開更多班,弱勢中學收生要達到開班線的難度則變相提高,此長彼消下,必然導致「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弱勢學校收生變得更困難,殺校壓力也將隨之增加。
開班安排增殺校壓力
弱勢學校恐更難生存
本港少子化趨勢難逆,學齡人口下降屬結構性,未來學額需求減少,勢所難免,當局有必要及早籌謀,然而當局一邊削減教育開支,一邊提高開班門檻,難免令人有「加緊殺校助滅赤」之感。本港教育制度過度重視競爭,學童壓力巨大,近年自殺個案趨增,情况令人憂慮。隨着殺校壓力增加,學校為了催谷學生成績,操練文化會否變本加厲,同樣惹人關注。今次教育局提出的削減撥款及調整開班安排,並不是一般的政策微調,而是影響甚大的改動,當局必須多聽教育界意見,慎重考慮政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