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中美貿易戰風起雲湧,特區政府表示正積極透過多元化措施,鞏固本港國際貿易中心地位,減輕貿易戰衝擊。美國「對等關稅」措施雖然暫緩90天,惟國際貿易環境不明,加上中美貿易瀕臨斷鏈狀態,無可避免影響港企外貿生意,當局應視乎實際情况,加大力度協助中小企應付眼前難關,同時積極協助工商界開拓新市場。中美鬥爭激烈,特朗普對華「極限施壓」措施料將陸續有來,這將會是一場持久戰,更多風浪尚在前頭,然而香港有國家這個強大後盾,現在各界最需要的是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特區政府須發揮穩定人心的作用,更要在金融安全等方面做好應戰準備。
關稅措施打亂供應鏈
港中小企需更多支援
美國總統特朗普一再提高對華關稅,中方反制亦不手軟。現時美國對華關稅率為145%,中國對美關稅率亦達125%,在此水平下,兩國基本上已無法再做貿易。中美貿易戰激烈,本港對外貿易亦受影響,特區政府如何應對,備受關注。行政長官李家超上周初表示,特區政府應對策略涉及七方面,包括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強國際交往合作、加快經濟升級轉型,以及支援本地業界等。商經局長丘應樺則透露,特首下月將與內地企業一同出訪中東,「拼船出海」謀發展。
香港是世界貿易組織承認的單獨關稅區,過去10年,美國對香港的貿易順差達到2715億美元,香港作為自由港,亦無向美國貨徵收關稅,然而美方無視世貿,肆意加徵關稅,強調針對中國大陸的「對等關稅」適用於香港,另外又將香港寄往美國的小額包裹關稅,大幅加至120%。中美貿易戰升級,以及白宮關稅措施打亂全球供應鏈,對不少港商港企而言,都是嚴峻考驗。
中美貿易因關稅高企瀕臨斷鏈,根據本港業界說法,部分美國買家想取消原先訂單,部分港商亦關注,產品若繼續在內地生產,可能無法出貨。另外,雖然特朗普將中國以外所有貿易伙伴的「對等關稅」措施暫緩90天,以便談判,惟無人可以保證,談判會否因為美方獅子開大口而未能達成協議,90天後「對等關稅」隨時重臨,不排除未來兩個多月,各地廠商都會趕出貨趕交易,導致供應鏈每一個環節都亂成一團,推高整體成本。關稅問題已對全球供應鏈及港企生意構成大量不穩定因素,近日就有港商被客戶要求暫緩或盡快出貨,也有廠商擔心風險,不敢隨便接訂單。
關稅戰引發國際貿易市場波動,高昂關稅令入口商付款能力下降,出口商和製造業因為客戶逾期付款、違約甚至無法回收貨款而出現周轉困難的風險大增,當局有必要提供適切支援。內地官媒近日便指出,面對關稅衝擊,有必要加大對外貿企業的信貸支持,應付資金周轉壓力。在香港,金管局、銀行業及商會代表上周會晤,會後金管局官員表示,與會銀行同意按照實際情况及客戶合理需要,彈性延長進出口及製造業一般90天的貿易融資還款期。有關安排是否足以消除業界對銀行「落雨收遮」的疑慮,有待觀察。當局可視乎事態發展,將今年11月到期的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還息不還本」安排,再延長一年,必要時更可考慮特事特辦,向中小企提供特別貸款。
法定機構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上周推出3項支援措施,包括延長合資格中小企保戶的免費付貨前風險保障、為保戶提供付貨前風險保障五折保費優惠,以及減低新興市場的保費率,與傳統市場看齊。相關措施有助工商界應對關稅戰帶來的市場波動及商業違約風險,同時也為業界開拓新興市場提供助力。過去兩三年,行政長官與政府高官一再出訪中東及東南亞等地,對於促進經貿合作,無疑有鋪橋搭路之效,然而商界真金白銀做生意,一定關心風險問題,當局若能採取更多支援措施,可以加強中小企進軍新興市場的信心。
築好金融安全城圍
協助商界開拓市場
特朗普欲逼中國接受城下之盟,關稅戰不過是其中一招,相信之後還有更多施壓舉措。舉例說,為了打擊中國造船及航運業,特朗普正考慮向中國製造的船,徵收高達150萬美元入港費。未來兩三年,中美鬥爭勢將愈演愈烈,香港是國家對外重要門戶,也是國際金融、貿易及航運中心,必須做好準備,應付更多風浪。以目前美國反華政客敵視香港的情况,本港3間駐美經貿辦極有可能被迫關閉,當局應加緊重新佈局,深化與其他國家的經貿合作,減少依賴美國市場。特區政府重整經貿辦網絡,可以考慮將重點放在歐洲、東南亞及中東,協助港商拓展當地市場,在沙特阿拉伯和馬來西亞設立經貿辦的洽商工作,有必要加快。與此同時,特區政府亦要築好金融安全城牆,提防外部力量的惡意衝擊。
世界百年不遇變局全速演進,眼前變化對不少港商和港人而言,確是相當大的挑戰。際此時刻,特區政府必須發揮領導力,向各界指明方向,並以實際行動穩定人心,不能再像以往那樣一味強調市場主導及調節。面對貿易戰風浪,當局應設法增強業界信心,讓各方明白香港有國家作為後盾,只要敢於求變,定能突破困難障礙,抓住機遇所在。長遠而言,當局應配合一帶一路等國家發展策略,爭取與更多國家磋商投資及貿易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