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改制後的新一屆區議會去年初組成,運作至今一年有餘,政府早前公開全部區議員履職首年的工作報告。區議員肩負政府諮詢、反映民意、服務社區等職責,報告顯示循不同方法產生的區議員表現參差。另一方面,區議員作為社區代表,有責任面向公眾,接受問責,然而有關區議員工作報告查閱的行政安排,對市民而言卻多有不便,從加強區議會的公開度及透明度、體現問責精神來考量,當局有必要以更方便的形式,讓公眾查閱相關文件。
政府前年提出「完善地區治理」方案,重組地區治理架構,修改區議會的組成和選舉辦法,由過往近乎全部議席以直接選舉選出,改為以直選、間選及委任方式產生。政府表示,區議會職能包括就地區事務接受政府諮詢、定期會見市民和聽取意見、向居民提供諮詢及個案轉介服務等。新制度下的首屆區議會去年1月就任,一年多以來各區議員工作表現如何,值得檢視。
服務市民個案數字懸殊
網上公開報告便利監察
觀乎政府公開的區議員履職首年工作報告,由不同界別產生的區議員,其工作表現和工作量有相當大差異。以港島區為例,直選區議員平均處理千多宗居民個案,地區委員會界別及委任區議員則分別平均處理500多宗和400多宗。在元朗區,處理最多與最少市民個案的區議員,兩者個案數字差距近11倍。在西貢區,有3名區議員過去一年沒有處理任何市民個案。此外,政府規定全體區議員須參與「會見市民計劃」,每周輪流當值,在指定地點與居民見面,以了解其意見或面對的問題,跟進申訴或求助。不過,部分議員去年僅透過有關計劃,接觸過數名市民,個別議員甚至從未會見市民。有區議員表示,計劃有一定局限,例如每次見面環節僅兩個小時,居民未必能夠特地安排時間出席。
區議員的服務個案數字懸殊,當然有個別區情差異的因素,不能簡單一概而論,另個案多寡也不反映服務質素,惟外界有理由關注,相比直選議員,間選和委任議員是否有同樣的動力、自發性與主動性去服務市民 。為進一步方便市民接觸區議員,當局表示將增設「流動會客室」,要求區議員在社區擺街站見市民,有關安排值得肯定。區議員應以服務和便利大眾為出發點,沒理由「坐等居民上門」。
區議員作為地區代表,有責任接受公眾監察和問責。特區政府對區議會引入履職監察制度,規定區議員須每年向區議會主席提交報告,闡述其工作,也是旨在體現此一精神。2023年底區議會選舉後,國務院港澳辦就發稿提到,「設立區議員履職監察機制,增強區議會工作的可問責性和透明度,讓市民能夠有效監督區議員履職情況」,亦寄語區議員「以對國家、對香港、對市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在其位謀其政」。
雖然政府最近公開了全部470名區議員的首年工作報告,但當局就市民閱覽有關文件的安排,從方便公眾、彰顯透明度與問責精神的角度觀之,卻難言合適。首先,區議員工作報告不設網上瀏覽,市民須親身到民政事務處查閱;其次,市民需在申請表格上填寫欲查閱之議員名字,倘若想閱覽數名議員的文件,就需逐一填寫表格;第三,閱讀期間亦不可拍攝文件,只准筆錄或付費複印。
根據官員說法,區議會文件諸如會議議程等,都會上載網站,但區議員資料安排「一向有別」,例如議員辦事處申報開支文件等,公眾須親身登記查閱,乃是「按照以往一貫做法」;至於禁止查閱者拍攝,民政事務總署表示,這是為了讓區議會秘書處可記錄哪些文件曾經被複印,「確保被複印文件的真確性及完整性」。當局的理由是否具說服力,言人人殊。首先,「一貫做法」不等於一成不變,既然當局強調要改善地區治理、推動良政善治,可以改進的空間,當然就應該致力改進。另外,就如有立法會議員提到,網上公開報告更能保障文件真確,避免有人扭曲內容或抄寫出錯。從增強透明度和問責性,以及便利市民的層面而言,將所有區議員工作報告完整網上公開,無疑是更佳做法 ,也看不到當中有何障礙或難處,令當局不能夠這樣做。官員稱今屆區議員的工作透明度是「歷屆之最」,公眾自然期望當局的相應行政安排,能夠更好體現這一說法。
持續檢視改進制度
免區議員尸位素餐
改制後的區議會,直選成分比過往大幅減少,乃客觀事實。容或以往的區議會組成方式曾經造成一些地區治理問題,惟直接選舉本身確有鞭策作用,能夠鼓勵及推動參選者積極接觸選民,以實在和貼地的政績爭取居民支持。現行的區議員產生辦法,競爭程度下降,外界有理由擔心,部分區議員沒有很大動力投入地區服務,又或全面及直接地向居民交代自己工作。如何在制度層面促進區議員提高透明度、接受市民問責,避免有議員尸位素餐、濫竽充數,是政府需要思考的課題。
去年施政報告提到「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結時」、「必須不斷求進求變,自我革新」。政府推出「完善地區治理」方案,目標在於「推動基層治理體制有效運作,治理效能不斷提升」。當局不能抱持官僚心態墨守成規,應該持續檢視相關地區治理架構的各個環節,改進不足、欠妥或不合時宜之處,用便民方式向公眾提供服務,構建公開透明的智慧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