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中美貿易戰升級,因應美國對華加徵34%「對等關稅」,北京宣布對美國進口商品加徵34%關稅,又將多間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及不可靠實體清單。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實質上並非「對等」,意圖亦非關稅這麼簡單。從對不同國家提出的不同程度稅率看,有一明顯特徵,是要將中國在東盟的貿易伙伴扼殺於無形,最高稅率的是柬埔寨49%,老撾48%,和越南46%。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些東盟國家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源頭大都在中國,斷了產業鏈末端的出口,就很大程度斷了供應鏈的源頭,這些國家的出口因大幅下降而經濟陷入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是經濟上不再依賴中國,政治上也會跟中國疏遠。北京最新反制措施力度相當重,突顯中方認為有必要向華府霸凌行為說不。
美國享廉價進口商品出現逆差
四面開弓徵超高關稅反咬一口
特朗普冒天下之大不韙搞「對等關稅」,他用大白話解釋原因,他們這樣對我們,我們就這樣對他們,這是符合「對等」(reciprocal)的原意,即先有對方發起一些做法,作為回應去做相等的做法。然而,美國對很多國家有貿易逆差,是順差國家發起一些做法令美國受損,迫使美國必須採取措施回應嗎?當今世上,沒有任何國家可以脅迫美國,况且貿易是市場驅動,買方賣方都有利可圖才能成事,出口國之所以能夠以低於美國的成本造出符合美國市場需求的產品,除地理或者資源的競爭優勢外,很大程度是犧牲本國的廉價勞動力或者環境換來的,美國享受低廉產品而出現貿易逆差,到頭來要狂加關稅以求對等,這究竟是哪門子的邏輯,真是天曉得。
特朗普對於不同國家徵收不同程度的關稅,給出一條很「簡單」的公式,美國的逆差除以出口到美國的總值再乘以二。先不論實際數據與美國對不同國家強加的稅率跟這條公式的計算是否脗合,但有些情况與美國這個泱泱大國的形象不符。美國2024年與老撾的貿易逆差是7.6億美元,只佔美國貿易總逆差的0.0635個百分點,美國對老撾開徵的關稅稅率竟然是48%,是全球第三高。這又是哪門子的「對等」?
美國對全球徵收「對等關稅」,稅率第二高的是柬埔寨,達到49%。這個超高稅率是根據什麼計算出來的,無從知曉,美國去年與柬埔寨的逆差是1234億美元,與法國的逆差是1638億美元,而稅率只是20%,這個差距怎麼解釋,美國也懶得說明。
美國與越南的貿易確實是連續九年逆差,去年更達到1200億美元,比上一年增加18%,美國要謀求「對等」,好像是振振有詞。越南對美國的出口,佔其一年GDP的三成,這種程度的出口依賴,越南也感到要有所改善。越南總書記蘇林在特朗普當選後立即訪問美國,並且按照特朗普的建議,承諾購買100架波音飛機,希望以此緩解美國貿易逆差,改善美越關係。現在美國對越南徵收超高稅率達到46%,證明這些「善意」徒勞無功。
美國對東盟一些國家,特別是跟中國在貿易與政治上關係密切的國家徵收超高的稅率,連西方的明眼人也能夠看出,目的是針對中國。美國採取隔山打牛的招式,目的是震斷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產業鏈與供應鏈。
東盟國家出口對美依存高
經濟陷困或被迫疏遠中國
中國跟越南、柬埔寨和老撾的貿易近年突飛猛進,主要原因是,中國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外溢,美國對中國不斷加徵關稅,企業主動轉移到這些東盟國家「避險」,中國與東盟國家有自貿區和RCEP的安排,為雙方的貿易提供稅率等方便,這些因素,為東盟國家的加工業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這些國家尚未有足夠的技術與配套承擔「世界工廠」的功能,需要從中國輸入生產用的機電、機械設備,以及一些面料和紡織纖維等原料和輔料,有些甚至是半製成品到東盟國家裝配成製成品出口。
美國用超高關稅打擊這些東盟國家的出口,真正的意圖是打斷中國對這些東盟國家高附加值的出口,實際上造成的影響,是這些東盟國家不再在經濟上依賴中國,中國去年對東盟國家的出口額,佔中國總出口額的15.9%,中國的對東盟國家的出口大幅下降,對中國的總體出口形勢,打擊可想而知。
貿易關係是政治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東盟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關係降溫,連帶影響是政治關係,相信這才是美國希望達到的真正意圖。美國推動印太戰略,寄希望於印度不得其所,因為印度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無需依賴美國,但東盟很多國家對美國的依存度甚高,特朗普「對等關稅」這一招,的確有新意,但是否能夠得逞,則並非按美國的主觀意志可以達成的。
特朗普「對等關稅」政策嚴重違反世貿規則,北京向世貿提出訴訟,乃是據理力爭,與此同時,北京亦須採取強而有力反制措施,藉以表明態度。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環球經濟陰霾重重,前景難料;美國這次在全球範圍四面開弓實施「對等關稅」,到頭來是否會變成四面楚歌?部分東盟國家會否屈從於美國關稅脅迫?凡此種種同樣有待觀察。特朗普關稅戰圖謀能否得逞,還要看美國打亂全球的貿易秩序,最後美國本身是否承受得來。美國能否承受關稅成本增加,導致國內通脹飈升甚至出現衰退,到頭來偷雞不成蝕把米,因為自己犯錯誤而在貿易戰中不戰而敗,亦非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