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發展局就南丫島前石礦場用地、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以及尖鼻嘴和白泥的生態旅遊發展項目,邀請市場提交意向書,3個項目料於未來4年陸續招標。「生態旅遊」開宗明義,「生態」先於「旅遊」,維護好生態價值,才有旅遊價值。南大嶼、尖鼻嘴-白泥生態環境脆弱,項目發展必須顧及當地承受力,亦要避免因為過度商業化,破壞原有大自然環境。政府提出以「片區」模式吸引發展商或財團參與開發,可以提高項目推展的靈活度及加快發展進度,然而當局必須在生態保育方面定下合理要求,確保項目不會荒腔走板。
片區模式發展增彈性
生態保育要求須堅持
旅遊業是香港經濟重要動力之一。去年《施政報告》提出要以創新思維,用好香港豐富和獨特的旅遊資源,做到「無處不旅遊」,發展生態旅遊、推廣島嶼及海岸旅遊,均屬工作重點,文體旅局、環境生態局、發展局等相關政策局皆有參與其中。發展局負責的重頭項目有三,分別是發展南丫島前石礦場用地作度假及戶外康樂地帶、發展尖鼻嘴和白泥為生態旅遊節點,以及發展長沙、貝澳、水口及石壁為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3個項目各有不同定位,共通點是位於島嶼或近岸地點、周邊屬鄉郊地帶,擁有豐富天然資源及水體,政府打算與私營機構合作,善用有關地點的特色,推廣旅遊康樂發展。
南丫島前石礦場用地包括20公頃平地、5公頃人工湖泊及長約1公里海岸線,早於2002年已完成修復。10多年前政府曾做規劃研究及諮詢,有意興建數千伙公私營房屋,惟發展商認為項目不符成本效益,無人問津。及至近年,當局才提出將相關用地作旅遊、康樂及低密度住宅用途。香港土地資源珍貴,南丫島前石礦場用地長期未獲善用,實屬浪費。當下政府有意發展遊艇旅遊,需要覓地增加遊艇泊位,南丫島前石礦場用地是相當合適的地方,生態保育爭議也較小,發展局提出在當地興建度假酒店、豪華度假營等設施,基本上也符合遊艇旅遊發展定位。相比之下,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以及尖鼻嘴和白泥生態旅遊項目,具體如何發展,處理必須非常謹慎,以免破壞當地脆弱生態環境。
保育不等於完全不發展。發展生態旅遊,若能結合周全的保育工作,可以相輔相成,關鍵在如何做好規劃管理,平衡人類活動與生態需要。政府去年分別就南大嶼及尖鼻嘴-白泥生態旅遊項目做諮詢,強調兩個發展項目均獲得普遍支持,然而環保團體顯然有擔心和疑慮。以尖鼻嘴-白泥為例,相關臨海土地目前皆為海岸保護區,沿岸有不少紅樹林,下白泥更是馬蹄蟹繁殖棲息地,屬生態敏感地點;南大嶼方面,水口灣生態環境也相當脆弱,過去就有環保團體指出,遊人紛至、過度「掘蜆」等情况,對當地生態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尖鼻嘴-白泥規模大
政府須做好統籌規劃
今次是政府首度以「片區模式」,吸引企業參與相關生態旅遊項目及康樂設施的開發,有助提高項目發展彈性及效率,然而當局亦有責任回應環境保育方面的關切,確保私人開發計劃不會超出生態承受能力。發展局昨天邀請發展商或財團提交意向書,希望在敲定最終發展要求前多聽意見,確保發展計劃「更能貼近市場的興趣及考量」,可是商業考慮跟生態保育需要未必一致,當局敲定項目具體發展要求時,一定要妥善平衡兩者,不能過度向商業考慮傾斜。
生態旅遊追求的是自然之美,不是雕欄玉砌,就算發展康樂設施,亦應力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根據政府文件,南大嶼生態走廊發展項目,佔地約9.3公頃,將包括冒險度假區、住宿、休閒康樂及自然教育設施;至於尖鼻嘴-白泥發展項目,合計佔地逾百公頃,沿海地區會劃為海岸保護公園,當中陸地部分佔地約60公頃。當局表示將參考新加坡聖淘沙模式,重點發展生態旅遊產業,包括在沿海位置建造一條可供騎單車的4.8公里海濱長廊,以及生態旅舍等,另外還有酒店度假村、養生中心、零售娛樂以至私人住宅項目。
有別於南大嶼生態走廊,尖鼻嘴-白泥基本上就是一個大型發展項目,當局建議可讓多個發展商參與不同項目部分,有助降低「入場門檻」及發展商承擔的風險,然而正因項目規模龐大,當局更須做好統籌規劃的工作,堅持由政府主導,以免項目走樣變形,變成以地產發展為主,但求將消費、康樂等元素一網打盡,處處人頭湧湧,跟一般的豪華度假區無異,只會失去生態旅遊的賣點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