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美國宣布制裁6名涉及香港維護國安工作的中央和特區官員,外交部與特區政府均強烈譴責。今次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回朝以來,華府首項針對香港的制裁舉措,隨着中美鬥爭進入新階段,「香港牌」依然是美方制華操作的一個手段,只是特朗普近月多項內政外交手段,都在重挫美國所謂「民主自由燈塔」形象,華府這邊廂大搞弱肉強食霸權主義的一套,那邊廂卻以「人權衛士」姿態施壓,既偽善又諷刺。背靠國家聯通世界,乃是香港優勢所在,華府加強打壓,香港更要做好自己,致力與各地加強交流合作,彰顯香港的國際化及開放性。
制裁6名中央特區官員
特朗普2.0首打香港牌
美國國務院公布新一份《香港政策法報告》,以「跨國打壓逃往海外人士」及「損害香港自治」為由,制裁6名中央及特區官員,包括中央駐港維護國家安全公署署長董經緯、律政司長林定國、警務處長蕭澤頤、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長區志光,以及負責國家安全的警務處助理處長王忠巡及趙詠蘭。在北京,外交部對美方做法表示強烈不滿,批評美方報告「抹黑一國兩制」,對中央駐港機構和特區政府官員濫施非法單邊制裁,干涉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特區政府亦譴責美方制裁,強調當局會繼續堅定不移維護國家安全。
2020年之前,美國一直根據1992年通過的《香港關係法》,給予香港有別於中國大陸的特殊待遇,然而隨着《港區國安法》生效,當時的特朗普政府宣布不再承認香港的獨特地位,國務院每年發表的《香港政策法報告》,之後亦成為美方施壓制裁的工具。2020年8月以來,先後有20多名內地及香港官員遭美方制裁,夏寶龍、張曉明、駱惠寧、林鄭月娥、李家超等俱在名單之內,另外還有多名有份處理國安事務的警方及政府高官,包括時任律政司長鄭若驊等。這次美方最新公布的6人名單,現任律政司長林定國成為制裁對象,並不令人意外。
根據制裁令,6人不得與美國人或在美國境內進行交易,在美國或由美國人控制的資產利益亦會被凍結,惟如果當事人在美國並無資產,也沒有跟美國人交易,有關制裁措施充其量只會對當事人日常生活帶來一些不便;工作方面,除了出訪美國外,一般公務外訪也不會受到影響。李家超就任行政長官至今,多次外訪,未受華府制裁影響,缺席美國三藩市APEC峰會可能是唯一例外。林定國昨天回應制裁一事,就強調美方大搞單邊制裁,是「赤裸裸的霸權欺凌行為」,制裁理由「完全站不住腳」,對他的工作及生活也毫無影響。
當然,美方藉涉港議題制裁內地和香港官員,目的並非像之前對付俄羅斯那樣,尋求短期將制裁力度最大化,最大作用是保持議題溫度,持續打擊香港國際形象。今次是「特朗普2.0」首項直接針對香港的制裁措施,相信只是熱身,黎智英案判決後,預料美方將有更多舉措。中美鬥爭進入新時期,特朗普要擴張美國利益維護霸權,定必千方百計遏制中國發展,香港難以置身事外,必須做好應對準備,沉着應戰。
美國自詡「民主自由燈塔」,以往操作人權外交牌,有一定優勢,但「特朗普2.0」是否還有這樣的號召力,卻有待觀察。過去兩個多月,特朗普政府無論內政還是外交方面的作為,都令國際社會為之側目。特朗普無視世貿規則,四處挑起關稅戰,固然得罪不少傳統盟友;無視盟友主權,公然染指格陵蘭、聲稱要將加拿大納為美國第51州,在俄烏戰爭問題上又背棄歐洲盟友,一心只想奪取烏克蘭礦產,更重挫美國國際形象。內政方面,特朗普排擠打壓「不聽話」的美國傳媒,最近又以「反猶」之名,撤銷數百名「挺巴」留學生簽證。日前美方執法人員光天化日之下,拘捕一名未見犯事證據、僅曾撰文抨擊以軍種族滅絕的土耳其博士生,更惹來侵犯言論自由的批評。美國以往所恃的外交道德高地,正在塌方式崩毁,還想對其他人指指點點,只突顯華府的虛偽。
彰顯國際化優勢
港首務做好自己
過去數年,香港國際形象確實變差了,不利的地緣政治環境、經濟轉型的陣痛、移民潮的出現,還有內地經濟放緩等因素,皆對香港經濟造成影響,然而隨着內地加大力度提振經濟,人工智能發展亦見突破,國際投資者對內地和香港前景的看法亦轉趨正面。去年香港股市集資總額重返世界前四,「紐倫港」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再獲國際調查肯定,對香港而言,這些都是積極發展。比起擔心美國制裁打壓,香港應該集中心力做好自己,加強推動經濟升級轉型,發揮自身所長,貢獻國家所需。對外資來說,香港仍是國家最重要門戶,特區當局應致力彰顯香港國際化優勢,一邊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一邊積極開拓跟新興市場的合作、鞏固跟西方傳統市場的聯繫,莫因來自華府的逆風增強,就自亂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