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美國副總統萬斯周五(3月28日)旋風式訪問格陵蘭島,成為歷來到訪這個丹麥自治領地的最高級美國官員。此次訪問源自一場不請自來的「文化考察」,在丹麥與格陵蘭政府強烈抗議下,行程濃縮為到訪島上美軍基地。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斷叫囂要「接管」格陵蘭,宣稱只有讓美國控制這座長年被冰雪覆蓋的全球最大島嶼,才能「維護國際安全」。如此霸道明搶,無視美歐之間長年維持的價值與利益共同體,撕開了跨大西洋關係一條巨大裂痕。從更深層次看,這也反映了北極地區日益重要的戰略價值,以及美國對維持全球主導地位的焦慮。
特朗普垂涎格陵蘭
歐洲再遭捅刀背棄
訪問格陵蘭的主角原本是美國「第二夫人」,即萬斯的妻子烏莎。白宮最初稱,訪問團將考察格陵蘭文化遺產及觀賞狗拉雪橇大賽。然而,訪問並非丹麥主動邀約,加上傳媒披露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茲與能源部長賴特將一同到訪,又選在格陵蘭新舊政府交接的空隙,格陵蘭當局直指美國搞「外來干預」。在丹麥與格陵蘭的抗議聲中,萬斯宣布將與妻子一同出訪,但改為只到位於格陵蘭西北海岸的皮圖菲克太空軍基地,既不會與島民直接交流,也避開了可能遭遇的示威抗議。丹麥一方形容這是「很正面」的變化。不過,萬斯的加入實際上令訪問級別上升,並帶有更鮮明的軍事色彩。萬斯登島後亦毫不客氣地作出挑釁,揚言特朗普政府向丹麥傳達的基本信息是:「你們沒有為格陵蘭人民做好本職工作。」
特朗普談論格陵蘭時更加露骨,視尊重別國主權與領土等國際規範如無物。他曾表明不排除動用經濟脅迫或軍事手段爭奪格陵蘭。上周三(3月26日),他又宣稱「出於國內和國際安全需求,美國需要格陵蘭」,而且,讓美國得到這片土地「對包括丹麥在內的所有國家都有利」。丹麥政府駁斥,作為美國總統發表這種言論,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很離譜。儘管格陵蘭主要政治勢力都傾向支持獨立,但無一贊成加入美國,絕大多數島民也反對美國吞併。萬斯一行抵達前數小時,格陵蘭四大政黨組成的新聯合政府剛成立,新任總理尼爾森表明,格陵蘭人當下需要擱置分歧,攜手應對外部的巨大壓力。
格陵蘭扼守北極航道咽喉,又蘊藏龐大自然資源,包括稀土礦產。特朗普試圖染指這個戰略要地,赤裸展露了經濟掠奪思維,同時也折射出北極地區正成為大國戰略博弈的新焦點。北極地區由俄羅斯及七個北約成員國——美國、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和瑞典圍繞。總面積達約2000萬平方公里,其中約800萬平方公里為陸地。氣候暖化令開發北極更加可行,美、俄、加、丹都曾提出對該地區大陸架的主權要求。美國國防部去年7月發表的《2024年北極戰略》,表明要加強對北極地區的軍事投資,推動該區太空與海上監視系統現代化。丹麥與美國早在1951年已簽訂防務條約,允許美軍使用位於格陵蘭的圖勒空軍基地(2023年改稱皮圖菲克太空軍基地,即萬斯夫婦到訪的地方)。這是美國地理位置最北的軍事設施,設有可作導彈預警與太空監視的雷達系統。
大國博弈蔓延北極
中歐共擔治理重責
丹麥當初是在美蘇冷戰格局下為美國提供基地,從而棲身於美國主導的安全保護傘之內。特朗普用商人逐利本性計算美國為盟友提供軍事保障的價值,對歐洲利用北約「搭便車」嗤之以鼻。他之所以盤算接管格陵蘭,當然不是為了強化北約前沿部署,而是謀求美國單邊控制這個戰略要地。這種為一己私利而對盟友強取豪奪的作派,也體現於他發動的關稅戰,以及甩開歐洲,自行與俄羅斯商議如何瓜分烏克蘭領土與資源。特朗普的一意孤行嚴重損害美國與盟友互信根基,加拿大總理卡尼便直言,美國已不再是可靠伙伴。歐洲更是深受其害,特朗普政府一系列帶着敵意的動作讓歐洲清晰看到,美國的戰略背棄已成事實,所謂的美歐價值同盟也可能土崩瓦解。
特朗普政府對歐洲的鄙視,在近日爆出的社交網絡群組泄密醜聞中表露無遺。事件引發全球嘩然,不僅因為美國國務卿、國防部長、國家安全顧問等外交與安全核心要員一起犯下低級錯誤,也因為他們對歐洲表露強烈的輕蔑態度。萬斯正是發出最多怨氣的泄密群組成員,他反對空襲也門胡塞武裝,理由竟是「厭惡再為歐洲幫忙」,這無異於否定歐洲在美國戰略佈局中的價值。作為特朗普右翼民粹主義滋養的美國政治新生代標誌人物,萬斯早前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已曾當面羞辱歐洲領袖,斥責歐洲面臨「文明自殺」。
美國不惜通過削弱歐洲來鞏固自身地位,令「歐洲戰略自主」的呼聲再度響起,而且比以往任何時侯都顯得更迫切。歐盟官員近期密集訪華,便突顯了重新與中國加強聯繫以對冲美歐關係突變的意識。在格陵蘭以至北極問題上,中國與歐洲也有合作基礎。中國作為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國,主張透過多方經濟合作,共建北極「冰上絲綢之路」。美國用冷戰式思維看待中國主張,甚至指控中國企圖利用開發格陵蘭礦產來建立戰略跳板,藉渲染中國威脅把自身霸權行徑合理化。然而,北極治理不是為了維護特定國家一己安全或經濟私利,而是攸關氣候變化、航道安全等多方面的國際共同利益,中歐在這些領域有大量公約數,可以一起撐起治理北極的重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