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公營收費改革雖有理 醫療通脹問題須留神

【明報社評】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出爐,多項服務加價之餘,當局也引入全年「收費封頂」等措施,加強對貧、急、重、危疾病人的保障。本港公營醫療負荷沉重,公帑資助比率高達97%,長遠不可持續,改革有其必要。當局強調今次並非一般收費調整,而是改革公營醫療資助架構,目標是減少濫用急症室及放射造影等高成本服務,將資助更好地運用在危急重症病人身上,大方向正確,然而不少市民醫療開支負擔加重,也是客觀事實;私營醫療服務會否趁勢加價,進一步推高醫療通脹,尤其令人關注,當局必須密切留意情况,提防一法立、一弊生。

現行補貼率不可持續

精準資助幫貧急危重

政府去年初透露正檢討公營醫療收費,針對資源分配失衡嚴重的環節,在不影響有迫切需要的病人下,提高部分服務收費,具體方案昨天正式公布,涉及的服務範圍涵蓋住院、急症室、門診、病理檢驗、非緊急放射造影等。急症室方面,收費將由現時180元增至400元,但第一類(危殆)及第二類(危急)病人可獲豁免;門診服務方面,普通科門診由每次50元包藥費,增至150元,每種藥另外收5元;專科門診收費劃一加至250元,每種藥另收20元。非緊急放射診斷及病理檢驗方面,基礎項目諸如一般X光檢查、肝功能檢查等維持免費,進階項目則要收費,金額介乎50至數百元不等,高端項目磁力共振每次收費要500元。

上次公營醫療收費檢討是在8年前。當局強調今次並非跟隨通脹調整收費,而是公營醫療改革一環,旨在引導市民改變過往使用公營醫療系統的模式,減少濫用高成本服務。醫衛局長盧寵茂表示,收費改革大原則是能者共付、輕症共付,調整收費帶來的額外收入,會全數投放到醫療範疇,幫助更多貧、急、重、危的病人,政府承擔並無改變。根據現行公營醫療費用減免機制,綜援和年滿75歲長津受惠人可豁免收費,其他有經濟困難者亦可申請減免。改革方案提出3項措施加強保障,包括放寬收費減免機制的收入及資產限額,合資格受惠人數由目前30萬增至百多萬;加快引入創新藥械並放寬資助申請資格;增設住院門診全年收費上限,每人每年1萬元,自費藥械除外。

在香港,政府補貼公營醫療服務比例逾97%,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等服務更屬免費,意即補貼率達百分之百。相比之下,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的公營醫療補貼率,一般不超過九成,部分有強制醫保的國家,補貼率更只有八成。本港公私營醫療失衡,公院不勝負荷,低廉收費吸引大量市民使用公營醫療服務,普通科門診常「爆籌」,公院急症室長期擠滿病人,然而很多求診者其實都不是急症,不時有傷風感冒或慢性痛症跑到急症室求醫取藥;門診方面,因應病人要求而進行的非必要檢查和化驗,亦非鮮見。

香港人口老化,現時的公營醫療補貼率長遠不可持續,收費改革可以改善資助錯配等問題,避免小病大醫、輕症個案堵塞急症等情况。當然,從市民的角度,任何加費都不會受歡迎,然而每個人都有可能得急病、得重病,政府資源運用更精準,他朝受益的說不定是自己。舉例說,目前癌症和罕見病的自費藥物價格高昂,當局放寬藥費資助申請資格,意味更多中等收入病人可獲資助購買這些救命貴藥;不少長期病人及重病患者經常出入公院或看專科門診,就算有公帑補貼,一年醫療費隨時也要數萬元,封頂1萬元對這類病人同樣是非常重要的保障。

急症室加價逾一倍

提防一法立一弊生

政府今次提出的收費改革,大方向正確,大原則也合理,然而當局意願良好,並不保證政策不會衍生其他弊端。急症室加價超過一倍,收費水平與現時私家診所相若,對緊急求醫個案以至醫療通脹有何影響,便須密切留意。

現時急症室會因應病情及維生指標等,將病人分流為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5類。根據當局數據,57.8%急症室診症分類屬第四及第五類,屬於首兩類只有5%左右。當局強調病人分流做法行之有效,前線醫護有專業能力迅速判斷哪些是第一及第二類病人,不擔心病人分類起爭拗,又指新收費安排可望令第五類顯著減少。問題在於目前佔比近四成的第三類病人,他們雖不似第一及第二類般危重,但也屬於緊急類別,不似第四及第五類般病情近乎無風險。急症室收費大增下,不排除一些可歸入緊急類別的基層病人對求醫有猶豫,導致延誤醫治,病情惡化。

另外,急症室收費大幅上調,本身便有將非緊急病人「推向」私家診所的作用。私營醫療市場供需出現變化,不排除有私家診所和醫生趁機加價,進一步推高醫療通脹。本港私營醫療收費服務缺乏透明度,醫療通脹近3年一直維持在每年8%的高水平,部分私營服務提供者,甚至會視乎病人有否買醫保,收取更高費用,保險業界近年就一再投訴,即使醫保保費快速增長,結果依然愈做愈蝕。當局昨天表示,公院急症室收費,不應與私家診所比較,真的要比就應該跟私院急症相比,云云。有關說法難免令人覺得,當局未有正視醫療通脹加劇的可能。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