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政府公布精英運動員及體育項目資助新安排,桌球及網球保留為體院A級精英項目,另體院全職運動員資助亦獲上調。近年港將在桌球和網球國際賽事有不俗表現,隨着陸續有世界頂尖桌球手移居香港,本港桌球運動發展,絕對有條件更上一層樓,A級精英項目地位不穩,純粹因為現行評級機制太過以奧運及亞運獎牌導向,反映當局的精英運動發展策略存在缺失,以成績決定評級及資助看似公道,但其實沒有考慮不同精英運動項目在本港的長遠發展潛力。當局推動體育產業化,需要因時因地制宜。精英運動資助機制,除了考慮獎牌成績,也應該將產業化等宏觀戰略,納入考慮之列。
政府上調運動員資助
每月1萬元相對合理
現時體院約有1400名精英運動員,包括約600名全職運動員。根據現行的精英體育項目資助制度,體院會按照政府所訂的計分準則,計算各運動項目國際比賽成績並評級。每屆奧運及殘奧後,政府通常都會檢討,決定個別項目升級或降級。若項目列入A級,精英運動員可獲體院提供訓練場地、住宿及全面運動科學支援,前往海外參賽亦有機票等資助。至於B級項目則會按情况及需要,由當局提供資助,但與A級項目相比,運動員所得支援,無疑相差了一截。
去年港隊在巴黎奧運寫下歷史佳績,惟有港隊選手反映,現時體院全職運動員每月所獲的個人資助微薄,因薪津太低而放棄當全職運動員者比比皆是,惹來外界關注,政府同意檢討體院運動員直接資助機制。政府體育委員會昨天開會後,公布精英運動項目評級及運動員資助檢討結果,近年一直有「降級」壓力的桌球及網球,未來兩年繼續保留為體院A級精英項目,高爾夫球成績理想,亦獲升上A級。運動員待遇方面,所有體院精英運動員的直接資助上調8.3%,作為全職運動員入門組別的成年隊,標準資助額亦由每月7130元,提高至每月1萬元。
根據體院制度,贏得奧運獎牌的「精英甲+級」全職運動員,每月標準資助為44,500元,然而像張家朗、何詩蓓等「穿金戴銀」的港將始終是極少數。就算取得奧運參賽資格,全職運動員每月資助也只得萬多元,成年隊所得資助更少。港協暨奧委會方面聲稱,體院全職運動員的教練、醫療及住宿均獲當局「全包」,毋須花多少錢,惟以香港物價水平,區區7000元的薪津水平,未免太低。高官一再強調,不能將運動員當成一份工,不應將每月資助額跟最低工資比較,但正因為當運動員不是打工,政府更應該為運動員提供體面的資助,改善入門級選手待遇,對吸引有潛質新人投身全職運動事業,尤其重要。每月標準資助提升至1萬元,其實談不上很慷慨,只能說是相對合理。
政府資助精英體育項目,成績當然應該是一個重要指標參考,但各項精英運動各有特點,政府分配資源,必須重彈性、講戰略。奧運、亞運等盛事備受公眾注目,成績好人人都留意到,然而不代表非奧運非亞運項目,就不值得政府大力資助,桌球正是一例。桌球運動在本港一直發展不俗,也出了不少優秀選手。昔日桌球館品流複雜,外界印象不佳,時移世易,近年不少新開張的桌球室都相當正派,公眾態度也出現變化,多了家長會帶子女打桌球,桌球總會舉辦校際賽,亦有不少中小學生參加。桌球運動室內進行,所需空間有限,本來就相當適合香港,加上桌球在內地盛行,每年平均都會舉辦4、5項國際級大賽,更為本港桌球發展更上一層樓,提供非常有利條件。
世界桌球大師奧蘇利雲、卓林普先後透過優才計劃來港,除了受本港低稅率吸引,更因為他們經常到內地比賽,在港居住更方便,不排除未來將有更多頂尖桌球手選擇來港;本月初啟德體育園世界桌球大師賽,吸引本地及內地不少觀眾入場,突顯桌球運動在港有產業化的潛力。本地桌球界人士形容,香港有條件「被動地」成為世界桌球運動中心,說起來雖然有點諷刺,但機遇確實存在。如果當局僅因為桌球項目不符合「過往4屆及未來2屆最少3次成為奧運或亞運項目」的規定,就不理本港選手國際成績評分達標,以及眼前難得的內外有利發展環境,褫奪其A級地位,才是食古不化。
獎牌計分法存缺陷
資助考慮應更全面
由創科到文體發展,特區政府近年愈益重視產業政策的作用。當然,產業政策成功與否,從來沒有保證,既視乎政府的戰略眼光,亦要看政策是否到位,惟絕不能因為擔心失敗被追究,就放棄作為。以往政府資助精英體育運動,以成績(特別是奧運亞運獎牌)去評分,表面上似乎最客觀公道,其實是一種迴避風險的做法,皆因當局毋須深入分析不同運動項目發展形勢再作判斷取捨,只需計數去決定資助金額,萬一日後相關項目成績滑落,責任也不在政府身上。當局這種明哲保身的做法,只會令到資助集中在既有成功的項目,而一些有潛力發展、亦有新人冒起的項目,卻因為得不到更多資助,錯失發展機會。政府這次調整資助條件,延續桌球及網球A級資助,展現了應有的彈性。當局日後考慮評級資助,應該更強調策略性,多從不同項目發展形勢以及促進體育產業化等宏觀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