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政府最快下月提交修例草案加強控煙,包括禁止電子煙及分階段取締加味煙。政商界有意見認為相關措施會「削弱旅客來港意欲」,甚至上綱上線,將從嚴控煙跟中央期望香港深化國際交往,相提並論,揚言控煙政策「過嚴」有損香港國際化,卻不提新加坡控煙措施比香港更嚴厲,但依然是國際著名的旅遊城市及經貿金融中心。研究顯示煙禍為香港帶來的損失,每年超過80億元,電子煙和加味煙是煙商吸引年輕人吸食的「糖衣毒藥」,更有毒販乘虛而入,引誘年輕人以電子煙裝置吸食「太空油」。從嚴禁煙是為了下一代,面對反對者連篇歪理,當局更應擇善固執。
禁止加味煙電子煙
政商界現反對聲浪
煙癮難戒是控煙工作無法一步到位的一大原因,長遠實現「無煙香港」,當局必須持之以恆,不斷加大控煙力度。經過20多年的努力,本港吸煙比率由2000年的12.4%,逐步下降至2023年的9.4%,然而年輕人吸煙情况,近年卻有上升之勢。
煙商刻意隱瞞煙害數十載,真相曝光後,又企圖運用其財力及政治影響力,阻撓各地控煙努力。面對傳統煙草產品市場萎縮,煙商積極開拓電子煙和加味煙市場,將之包裝成為「時麾」和所謂「影響健康較少」的產品,吸引年輕人吸食。上屆政府曾訂下目標,希望2025年吸煙率降至7.8%,觀乎近年趨勢,能否實現未許樂觀,惟正如早前醫衛局長盧寵茂所言,就算達不到滿分目標,亦要奮力爭取每一分。
政府去年6月公布「控煙十招」,包括擴大禁煙範圍、加強打擊私煙等,經過多月準備,最快下月提交修例草案。盧寵茂早前表示,控煙十招會一併審議,並以循序漸進方式分階段落實,完稅煙標籤制度和增加私煙罰則,料將較先推行,禁止室外管有和使用電子煙措施,則打算明年中落實,待各方適應後再擴展;加味煙方面,當局有意分兩階段,先禁水果味等非薄荷類產品,之後再檢視禁售薄荷煙。根據盧寵茂說法,分階段禁售加味煙,與業界壓力和經濟因素無關,主要是考慮到吸食非薄荷類加味煙佔比較小,故以此作為試點。
隨着修例草案即將提上立法會,反對禁止電子煙和加味煙的聲音,近期又再湧現。全國兩會本月初舉行,國務院總理李強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提到香港要「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有本地政商界人士趁機借題發揮,揚言禁止水果煙等加味煙,可能減低海外旅客來港意欲,又說政府個別控煙建議,比不少周邊地區更嚴厲,有悖「國際化」,云云;有立法會議員則質疑禁制措施只會「適得其反」,認為應待「時機成熟」才推,甚至「忠告」政府應將落實時間交由立法會討論,以免「重蹈垃圾徵費覆轍」。當修例草案正式出爐後,煙商及其利益代言人相信將有更多政治操作,試圖令禁止加味煙及電子煙措施胎死腹中,又或沒有任何具體執行時間表,變相令措施落實遙遙無期。
關注以電子煙具濫藥
從嚴控煙無損國際化
政府加強控煙措施,確會對個別行業例如酒吧及報販等帶來生意影響,煙民不高興也是意料之內,然而加強控煙事關整體社會和下一代福祉,當局必須從大處着眼。吸煙危害健康,加重本地醫療系統負荷,真的要算「經濟帳」,就應該先談吸煙所帶來的龐大醫療支出和勞動力損失。港大一項研究便指出,香港每年因吸煙引起的損失80多億元,如果煙禍惡化,損失定必更大。有立法會議員聯同酒吧及報販業界做調查,表示不足一成受訪者認為禁果味煙有助戒煙,先不論調查方式並非隨機抽樣不科學,單是標榜出來的「結論」,本身便極其誤導。禁果味煙最大原因是要遏阻煙商以水果等口味吸引年輕人,令他們上癮成為煙民,調查結論將重點放在協助戒煙,根本是轉移視線。至於加強控煙會「打擊旅遊業」、「有損香港國際化」等說法,更是誇大其辭、上綱上線的謬論。
放眼世界,新加坡控煙從嚴舉世聞名,公共場所全面禁煙,進口、銷售、擁有和使用電子煙等仿製煙草產品亦屬違法,然而新加坡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並沒有因為從嚴控煙而影響其地位,也不見得當地經貿、金融或旅遊業因此大受拖累。當然,世界各地「煙情」不一,控煙步伐難免有所不同,但加強控煙乃是世界大潮流,以目前香港的「煙情」及控煙進度,絕對有條件走得更快更前。
近年本港年輕人吸食電子煙和加味煙升勢明顯;與此同時,青少年吸「太空油」問題亦見惡化。根據保安局數據,去年300宗呈報吸食太空油個案中,逾75%屬21歲以下,估計當局收到的呈報個案,僅屬冰山一角。雖然吸煙跟吸毒是兩個不同的問題,但太空油主要用電子煙具吸食,也是無法否認的事實。去年衛生署便表示,關注利用電子煙具濫藥的情况,指出含有太空油的煙彈與普通煙彈一模一樣,增加隱蔽式濫藥的可能;有毒販為了吸引年輕人,甚至會加入水果口味,令太空油更易入口。全面禁止電子煙,政策主要目標是遏制煙害,但對於打擊太空油顯然也有作用。政府修例加強控煙,一定會遇上阻力。當局必須拿出決心,迎難而上,對於種種旨在為煙商利益護航的歪理,更須據理駁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