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半導體研發迎機遇 產業發展任重道遠

【明報社評】人工智能發展方興未艾,晶片重要性不亞於石油,而晶片的製造又依賴於半導體。特區政府撥款近30億元成立的香港微電子研發院,肩負研發第三代半導體及推動產業發展的重任,首任行政總裁高騰表示,期望5年內可見到成績。本港半導體行業曾有過輝煌歷史,卻因故步自封和短視,一再錯失發展機會而沒落,縱使本港大學在微電子領域的研究水平相當高,奈何缺乏本地產業配合,不少研究人才只能轉到海外或內地發展。第三代半導體作為一個全新領域,論競爭起跑線,各地其實相差不遠,香港必須好好把握機會,發揮科研優勢所在,貢獻國家發展所需。

第三代半導體潛力大

香港有人才莫失良機

半導體是一種材料,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由晶片到太陽能電池,都要用上半導體。第一代的半導體是「矽」(硅),多用於電腦及電子產品的記憶體;第二代的半導體是「砷化鎵」,多用於流動裝置的射頻通訊等;第三代的半導體則是「碳化矽」和「氮化鎵」,目前仍屬發展初階段,其特性是耐高電壓及高溫。

第三代半導體是近年全球各地都在致力發展的新領域,其最大優勢是顯著提升能源利用率。以無人機和電動車為例,採用第三代半導體,可以達至顯著節能效果,有助大幅提高續航力,未來電動車有望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充電,進一步縮小與傳統燃油汽車加油方便程度的差距。人工智能發展方面,第三代半導體有助克服目前AI晶片耗電極大的問題。另外,它也可以提高無線通訊的質量。隨着第三代半導體技術不斷改進、製造成本不斷降低,其市場應用潛力可謂無可限量。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及新能源汽車生產國,發展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對於支持相關產業發展,尤其重要。香港以第三代半導體技術研發作為創科發展着力點,對國家和香港而言都有戰略意義。

前年《施政報告》宣布一系列創科發展措施,包括成立微電子研發院(MRDI),引領大學、研發中心和業界合作,推動第三代半導體核心技術研發。研發院去年9月成立,現正於元朗微電子中心(MEC)建立兩條第三代半導體「中試線」。MRDI首任行政總裁高騰接受本報專訪,解釋「中試線」對於促進晶片研發製造的重要,形容它是大學實驗室上游研發到工業界下游實現量產之間的橋樑:大學研發出來的原型品,屬於概念上可行,但未考慮成品率,不能直接量產,下游生產主要考慮如何擴大產能,難兼顧研發;有了中試線,大學教授可藉此做出更接近工業生產所需的成果,工業界亦可藉此研發新技術,成本由多方攤分。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被譽為國際領先半導體研究機構的成功例子,將是MRDI借鑑對象。

談到半導體企業,現今人們即時想到的,可能是英偉達、台積電又或中芯國際等,然而曾幾何時,香港半導體行業也曾領先亞洲。回看歷史,香港電子業起步比韓國台灣還早,1980年代,當時的國際電子巨頭如摩托羅拉等更紛紛來港建廠,令香港成為亞洲高科技中心之一,摩托羅拉旗下萬力半導體於90年代中研發的「龍珠晶片」,更雄霸個人電子手帳(PDA)微型處理器市場,然而隨着香港經濟愈來愈依賴地產金融,製造業愈來愈難生存,萬力半導體出於租金和人力成本考慮,將生產線大舉遷往內地,標誌本港半導體行業走向式微;90年代中,漢鼎亞太集團提出在港建立6間晶圓廠,欲將台灣半導體發展經驗移植,最終因為缺乏支持而告吹,結果促成了中芯國際在上海創立。

現在香港要推動「再工業化」,當然不是容易的事,但長遠振興香港經濟,必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經濟發展裝上新的增長引擎,擺脫「土地經濟」的枷鎖。本港租金成本遠高於內地,比起爭取企業在港設廠大規模生產,將發展重點放在產業中試轉化,無疑是較為務實的做法。正如高騰所言,香港擁有多間頂尖大學,不乏研究微電子的專家和研究人員,問題是本地欠缺相關產業,專才苦無發揮機會,唯有選擇到外地發展。對香港而言,這其實是很大的損失。倘若能夠好好發揮本港雄厚科研實力及國際化優勢,配合大灣區完備的製造業產業鏈,以及內地龐大應用市場,香港並非沒有在競爭中突圍的機會。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戰略產業放眼長遠

當然,本港重振半導體產業,現時還在起步階段,遠遠談不上什麼產業鏈;中美晶片戰愈演愈烈,地緣政治角力未來會否影響第三代半導體在港研發的空間,也須密切留意。不過這幾年內地晶片業發展以及DeepSeek的冒起,亦說明美國的打壓,最終只會驅使國家加快科技自主創新。人才物以類聚,MRDI的成立,為本港凝聚半導體專才踏出重要一步,他朝若能取得一定成果,自然有機會吸引更多相關專才和企業落戶香港。另外,MRDI以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為借鑑對象,以提供第三代半導體研發服務,爭取與世界各地企業和大學合作,也有利於加強香港作為國際樞紐的角色。比起關注MRDI短期如何營利、何時有錢賺,各方更應放眼長遠。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