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私營醫療機構收費不時引發爭議,消委會最新研究指出,不少私營醫療機構價目資料難明及不足,收費差距可以很大,消委會介入的投訴個案,整體調停成功率僅得三成半,突顯消費者保障不足。醫療服務相當個人化,具體收費可因病情、治療方法及所用醫療設備而異,病人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只能依賴醫生判斷,醫患之間資訊不對稱,病人接受檢查甚至治療後才發現收費超出預期,更是時有發生。政府擬立法提高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可以減少爭拗,加強保障消費者,消委會的建議值得參考,期待當局迎難而上,克服利益藩籬,早日立法落實改革。
現行條例不足夠
消委報告揭問題
本港公私營醫療嚴重失衡,不足半數醫生在公院效力,卻要負責診治全港九成住院病人,若要減輕公院負荷,除了增加人手,更須改革醫療體制。過去十多年,政府一直設法鼓勵市民多些使用私營醫療服務,例如參與自願醫保計劃等項目,近年更積極發展基層醫療,鼓勵市民治未病、重預防,盼可逐步扭轉本港醫療體制「以治療為主、以醫院為中心」的格局。凡此種種都需要私營醫療部門參與及配合。
在香港,私營醫療機構可分為4類,包括私家醫院、日間醫療中心、診所及衛生服務機構。日間醫療中心是指有註冊醫生執業但不設住院的私營醫療服務處所,多屬集團式經營,市民可在這些中心接受內窺鏡、血液透析、放射治療等療程。市民到私營醫療機構求醫,其中一個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收費。不少病人看到帳單時,可能心裏都有疑惑,究竟收費是否合理。因應有關問題,政府2016年推出先導計劃提高私院收費透明度,全港14間私院均有自願參與;及至2018年,《私營醫療機構條例》(下稱《條例》)刊憲,更列明私院及日間醫療中心所要採取的收費透明度措施,只是有關收費的投訴,仍然不時出現。
根據消委會數字,2021至24年間,會方共接獲191宗有關私家醫院及日間醫療中心的投訴,當中逾四成半與收費爭議有關。為了提升服務效益及應對「醫療通脹」,去年 《施政報告》提到,政府將為公私營醫療系統編製質素指標,以及探討就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立法,今年稍後將諮詢業界。消委會昨天發表的私營醫療機構收費研究報告,正好提供了不少材料,讓各界參考。
消委會提到,《條例》雖有列明收費透明度措施,但不同醫療機構做法並不一致,市場亦缺乏一套披露價目資料的準則。根據《條例》,私院須提供價目資料、收費預算、過往收費統計數據,惟報告發現不少私院價目資料難明兼不足,收費統計數據沒有即時更新;相同的治療,不同病人收費可以有很大出入,以住院切除痔瘡手術為例,中位數收費由3萬多到8.5萬元不等,價格相差一倍有多。雖說不同醫生經驗不一,但一些簡單小手術,治療方式相似,收費差距太大,難免令人困惑。另外,解釋價目資料責任誰屬欠清晰,也是令人關注的問題。報告援引投訴個案,有病人結帳時費用較預算多出約7萬元,院方指費用由醫生決定,醫生反指是醫療集團決定,病人未能討回差額,感覺被人忽悠,也是理所當然。
改革容易遇阻力
政府須迎難而上
根據消委會的問卷調查,受訪消費者(病人)中,近四成只獲口頭告知服務費用預算,2/3受訪者曾遇價格差異疑惑,但大多得不到任何解釋,更有九成受訪者說不知道可查閱過往收費統計數據。醫患資訊嚴重不對稱,在此可見一斑。報告指私院及日間醫療中心收費機制含糊,收費表一般不會列出醫生費,亦絕少向消費者披露醫生的定價標準;抽樣調查的日間醫療中心,大多沒有就指定治療在網上提供收費表。這些情况難免令人質疑,《條例》雖在,但可鑽空子太多,對提高收費透明度並無顯著幫助。
理論上,醫療套餐收費較清晰,有助消費者格價,但報告指出,除了剖腹分娩、大腸鏡及胃鏡檢查套餐,本港醫療機構較少推出醫療套餐,就算有都不等於「全包」,病人每每事後才發現,部分療程和藥物並未包含其中,需要另行繳費。政府若要鼓勵更多市民使用私營醫療服務,必須切實提高收費透明度。有意見認為,政府「不應干預私人市場」,然而要求私營醫療機構清楚交代收費標準,跟限制收費是兩回事,醫衛局長盧寵茂便曾以「廚師發辦」為喻,顧客進入餐廳時,雖不肯定吃什麼,但都知道定價,可是到私營醫療機構求醫,由醫生決定做什麼檢查及治療,病人往往事後才知道價格。這樣的安排,明顯對病人不利,有必要改革。
醫療市場水平參差,同一手術在不同醫院的處理可能不一樣,但私營醫療機構有責任提供較清晰的價目資料、白紙黑字而非口頭的服務費用預算,以及列出一些可能影響住院時間或收費的風險因素,不應陽奉陰違鑽空子,迴避提高收費透明度。改革觸動利益,難免會有阻力,政府必須有迎難而上的決心。消委會報告提出多項改善建議,諸如網上公布價目表、鼓勵多推醫療套餐,以及加強監管框架,釐清解釋價目資料責任等,值得當局立法時參考。長遠而言,當局更應爭取設立中央資料庫,方便市民比較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