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削減社福機構津助 恐損服務市民能力

【明報社評】政府進一步削減社福機構津助,大型機構未來3個財年累計須削7%開支,中小型機構也無法倖免,期內要面對3%資源削減。政府各部門開支中,社福開支佔比雖大,但很多都涉及保障基層弱勢,不能亂削亂砍。近年社會一再發生倫常慘劇,以老護老、以老護殘、精神康復者支援等問題備受關注,突顯本港人口老化下,不少社會服務仍須進一步加強。政府加大力度削減津助,恐會影響部分社福機構提供服務的能力,令人深以為憂。

機構捱削不分大小

支援措施幫助有限

政府財赤龐大,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強化版」財政整合計劃,2025/26年度起,各政策局及政府部門連續3年削減經常開支2%,連同2024/25年度的1%,累計就是7%。社福、教育及醫療的年度經常開支皆超過1000億元,屬政府三大開支範疇。預算案點名要求相關政策局,因應人口結構變化,檢視這三大領域的開支,包括資源運用的可持續性。

政府去年提出「資源效率優化計劃」,包括削減部分津助社福機構撥款,58間每年接受津助多於5000萬元的大型非政府機構,將於2025/26起兩個年度,先後削減2%及3%撥款,餘下119間津助少於5000萬元的中小型機構則不受影響。大型社福機構籌款能力一般較強,儲備也較多,反觀小型社福機構財力有限,服務也往往較為專門,倘若政府一刀切削減撥款,不僅打擊小型社福機構,也可能影響到依賴其服務的市民。勞福局去年解釋削減撥款安排,「盡量幫助中小型社福機構」,正是當局強調的其中一項原則。可是隨着今年政府決定進一步削支,中小型社福機構最終亦成為開刀對象。

新一份預算案宣布加大「資源效率優化計劃」力度,勞福局長孫玉菡昨與逾170間社福機構代表會面,交代實施安排,未來3個財年,50多間大型社福機構累計削減7%撥款,津助5000萬元以下的中小型機構,則要累計削減3%。局方向社福機構提出兩項「支援措施」,一是為資源運用拆牆鬆綁,精簡匯報流程,減輕行政負擔;二是放寬社福機構儲備回撥的限制。以往當局會每年檢視社福機構儲備狀况,若超額則要回撥,未來將改為大機構每6年一檢、小機構每5年一檢,讓社福機構有空間儲下資源,應對服務需求。

現時政府每年撥款約400億元予170多間社福機構,涉及服務單位數以千計。有關單位提供的每一項服務都在服務協議中列明,服務內容及使費均受監管並須匯報,社福機構要提交很多資料,精簡相關程序、減省行政工作,對於減少人手需求和行政費用有一定幫助,從提升效率角度而言,也應該為之,然而藉此省下的開支,恐怕談不上很多;現時社福機構合計有超過40億元儲備,當局延長機構持有儲備的期限,毋須急急回撥,無疑讓社福機構在資源調動上更具彈性,可是說到最後,所謂儲備也是靠平日「東慳西儉」得來,並非額外資源。比起削支幅度,當局這兩項「支援」措施對社福機構的幫助,恐怕只是杯水車薪。

共渡時艱難推辭

巧婦難為無米炊

香港長期奉行「小政府、大市場」,社福發展滯後,很多社會服務也不到位。回歸初期,政府一年社福經常開支不足200億元,及至最近10多年,情况才有改善。上兩屆政府在社福方面的投入顯著增加,社福經常開支逐年遞增至超過1300億元,超越醫療及教育,成為開支最大政策板塊,相當於政府總經常開支兩成,然而必須指出,放眼發達經濟體,福利開支佔政府開支水平,普遍都在三成以上,部分福利國家甚至高達五成,本港兩成的水平,絕對談不上高。事實上,隨着人口老化,本港不少社會服務都有供不應求之嘆,有待進一步加強。當然,眼下政府財困,社福開支並非不能削,但必須確保弱勢群體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以及盡量減少對社會服務的影響。

特區政府社福開支中,社會保障佔接近七成,其中綜援和長生津均是為了確保基層弱勢及長者有合理生活水平,難有削減空間。社會服務方面,無論長者服務、家庭及兒童福利服務,還是康復及醫務社會服務等,需求也非常殷切。現在當局加大力度削減社福機構撥款,難免令人擔心影響到社福機構提供相關服務的能力。局長呼籲社福界「共渡時艱」,用好現有撥款,「將1元當1.1元般使用」,然而巧婦難為無米炊,社聯主席兼立法會議員管浩鳴日前便表示,多年來社福界開支已累計削減達一成,形容大型機構開支預算已到了「水深火熱」地步;社福界議員狄志遠亦指出,社福機構營運很困難,若再削減資源,將難以維持服務。

高官議員公務員凍薪不減薪,教育及社福津助卻紛紛面臨削減。政府向社福機構開刀,爭議表面上也許不似削減2500元學生津貼,又或調整2元乘車優惠安排那麼大,但到頭來最受影響的,仍然是有需要的市民。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