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深港一河之隔發展速度懸殊 獨特轉化成經濟動力成關鍵

【明報社評】深港兩地一河之隔,卻有說不完的故事。2024年深圳市GDP經濟增長5.8%,香港2.5%,深圳市規劃今年增長率稍跌,仍然維持在5.5%,香港預測依舊2.5%。用經濟總量比較深港兩地情况,意義愈來愈低,因為深圳有眾多達到國家級甚至國際級的產業,香港沒有。值得探討的是未來發展路向,深港差距是繼續拉大,還是有機會縮短。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長孫東昨日表示,在面臨財赤嚴峻的情况下,特區政府仍然下決心在人工智能方面加大投入。如果這個路向得以落實,香港實迷途其未遠。

香港GDP僅為深圳的81%

差距是否繼續拉大看創科

深圳GDP在2018年超越香港,當年香港GDP為深圳的99%,此後兩地經濟發展速度懸殊,此消彼長,GDP差距愈拉愈大,2024年香港GDP僅為深圳的81%。而在來年兩地經濟增長速度繼續有明顯的快慢之分,差距進一步擴大無可避免。

深圳明星企業眾多,華為是創科產業龍頭,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產量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產量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全市機械人產量佔全國40%,成為全國機械人第一城。這些技術含智能量高、產值大的企業,帶動其他配套產業「雞犬升天」,深圳市的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名第三,前面的上海和北京都是直轄市。

香港幾乎沒有製造業,金融服務業在GDP比重為20%,貿易與物流業佔比20%,房地產業按增加值計算對GDP貢獻率為6%,法律與會計為這些行業提供專業服務佔比為10%,旅遊業約佔6%,這個格局長期以來變化不大,惟這些產業的發展空間有所局限,GDP增長也不可能有長足發展,而且受到外來因素影響大,經濟發展速度也呈大起大落之勢。

深圳早着先機,瞄準發展潛力大的創科產業,並且雷厲風行,政府與企業協調得當,其中一組數字盡顯創科產業有所成就原因,並且預示未來持續發展的潛力。2024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2236億元人民幣,較前一年增長近19%,佔GDP比重6.5%。全社會投入即包括政府直接撥款予大學與科研單位做基礎研究,以及企業本身做產品的研發,企業成立博士後工作站也可以申請撥款,打通產學研之間的渠道。投入佔GDP比重之高,預示未來潛力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2023年香港對研發的開支為330億港元,比上一年增長10%。比對兩地科研經費投入總額沒有實質意義,因為香港幾乎沒有相關產業,少有企業的投入。而創科產業必須以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一體才能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目前香港已經有4間大學在內地有分校,但政府經費不能「過河」,產學研的「鴻溝」無法踰越,今後這個政策如何演變,成為關鍵因素。

發展產值大、潛力高的創科產業,極度依賴人才的聚集,深圳GDP超越香港的2018年,香港人口745萬,深圳人口1300萬,到2024年,香港人口微升至753萬,深圳人口則高速增加到1800萬。原因同樣是因為香港接近沒有製造業,近年香港認準創科產業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出十分進取的吸引人才計劃,但人才是否真正落戶香港並為產業成長做貢獻,還有待考驗。

政府執行力若不能發揮

政策制度因素也是徒勞

政府的執行力也是發展創科產業的關鍵因素,據報道,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上月到廣東調研,發現橫跨深圳河的河套「一區兩園」,深港「兩園」的發展速度有巨大反差:在深圳園區,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已有大量企業進駐;在香港園區則呈現一片荒蕪,最先建成的3棟大廈最快今年才能推出。這種快慢差距,則與產業結構、科研經費投入,和人才多寡都沒有關係,特區政府在這方面不急起直追,不但影響創科產業的形成和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更重要的是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再搞多少場招商引資大會也變成徒勞。

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提出,要全力發展人工智能,成為關鍵產業,並預留10億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創科局長孫東表示,在面臨公共財政這個嚴峻挑戰的情况下,特區政府仍然下決心,在人工智能方面推出一些舉措。希望這區區10億元的投入,除顯示政府對發展創科產業的承擔,還要有進一步的跟進行動,切實將各種措施落實,否則政府的決心隨時會變成投資者的失去信心,投入經費也會打水漂。

香港與深圳有共同建設大灣區的責任,雖然兩地在某些領域存在競爭卻是次要因素,在朝向共同目標的前提下,合作應該是主要的。深港兩地即使有競爭,但也並非只在發展創科產業一個方面,况且香港有很多不可替代的領域,是深圳無論如何不能與香港比併的。香港奉行普通法,這是國際金融業的法律基礎,深圳前海即使有龐大產業支撐的金融業,也不能取代香港的地位。在歐美打壓中國的大環境下,香港與國際聯繫的渠道與方式,更加突顯國家需要的角色。然而,這些獨特的香港元素,若能轉化成發展經濟的作用,才是深港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