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美國白宮上周五(2月28日)上演了一場匪夷所思的外交鬧劇,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對來訪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嚴加訓斥,隨後更下達「逐客令」。特朗普急於結束烏克蘭戰爭,對澤連斯基毫不留情地羞辱,對俄羅斯總統普京則頻頻示好。台灣「綠營」曾自比烏克蘭以說明台灣在國際地緣政治裏有重要角色,烏克蘭現在淪為棄子,反過來警示台灣:當一個地方的命運依託於他國的利益算計,所謂的安全不過是建立在浮沙之上,台灣若繼續沉迷於「倚美抗中」的幻夢,難保不會重蹈澤連斯基的覆轍。
澤連斯基與虎謀皮
訪美受辱終為虎食
澤連斯基此次訪美,本是準備接受城下之盟,簽署礦產框架協議。根據已曝光的協議內容,烏克蘭將與美國成立一個共同管理的基金,投資於烏克蘭戰後重建。協議裏沒有出現特朗普漫天開價的「5000億美元補償」,但本質上仍是以美國利益為依歸,對烏克蘭強取豪奪。美國不僅可獲得烏克蘭的稀土資源,還享有基金分紅。美國前財長薩默斯直斥,協議條款比一戰後懲罰德國的《凡爾賽條約》更苛刻,被懲罰的烏克蘭更是戰爭受害者,而不是侵略者。
喜劇演員出身的澤連斯基已成為極具悲劇色彩的政治人物,他或許希望透過當面交談,換取特朗普鬆口作些安全保障,為自己保全最後的顏面。然而,特朗普大談烏克蘭稀土資源將如何有助於美國發展人工智能和軍火,卻對澤連斯基的核心訴求視若無睹,反而數落他不懂「感恩」。不到一個月前,澤連斯基還是反侵略英雄,如今卻被辱罵為「拿第三次世界大戰賭博」的賭徒。特朗普調侃這場訓話「是很棒的電視節目」,而澤連斯基被迫配合演出後又被趕出白宮,事後只能自我緩頰稱相信美烏關係「可以向前走」。
俄烏戰爭爆發時,「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說法不脛而走,台灣藍綠陣營對它有截然相反的解讀。藍營主張和平與穩定才是台灣安全的根本,必須避免觸碰紅線,消弭「武統」風險。綠營則趁機渲染「倚美抗中」,認為台灣的命運必須與美國牢牢綑綁。拜登當政時推行價值觀外交,蔡英文順勢把台灣塑造為民主對抗威權的橋頭堡,在華府籌劃的「民主峰會」上宣稱,台灣會像烏克蘭那樣不屈不撓,「我們相信,如同烏克蘭,我們的決心將獲得其他民主國家的支持」。隨着白宮主人換成特朗普,賴清德也試圖投其所好,去年底提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倡議」,聲言台灣可以協助民主國家發展半導體。只是,「民主峰會」已成絕響,而特朗普關稅大鍘一開,美國傳統盟友無法倖免,「民主產業鏈」淪為空洞無物的囈語。
對台灣來說,「今日烏克蘭」的最大啟示是,美國的「支持」從來都是有條件的,甚至是代價高昂的,當美國國家利益考量發生變化時,任何棋子都是可以捨棄的。綠營對此其實心照不宣,但三年前綠營可以把烏克蘭當作「抗爭榜樣」,如今卻成了不能宣之於口的反面教訓。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上周便諷刺道,3年前民進黨不斷操作「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怎麼最近都不講這個議題了?
「今日烏克蘭」變調
證綠營自欺欺人
特朗普政府希望盡快從歐洲抽身,西方戰略界以冷戰為參照,得出特朗普意圖「聯俄制華」的論斷,這也成為綠營「倚美抗中」的新依據,認為台灣可成為美國新戰略的重要支點。「美俄關係緩和可讓美國集中精力對付中國」這種說法未必有錯,但「聯俄制華」不是美國說了算,也取決於俄羅斯的態度。冷戰結束後,俄羅斯曾積極向西方靠攏,但「親美」換來的卻是金融危機與北約轟炸南斯拉夫,俄羅斯面對的安全威脅並未減少。普京在此背景下上台,歷史經驗充分向其證明,盲目追隨美國無異於與虎謀皮,烏克蘭戰爭就與北約持續東擴脫不了關係。普京以「東進」戰略應對,不斷加強與中國的經濟與政治合作。普京當然不可能全盤押注中國,但難以想像他會全面倒向任期只有四年的特朗普。國際格局的變化遠比表面看來複雜,對俄羅斯而言,最符合其國家利益的策略,莫過於在中美之間尋求一種精妙的平衡。
特朗普是否有「聯俄制華」的盤算,是否認為台灣可用,更是未解的大謎團。從他對台灣問題的表態來看,他更樂於把台灣當作交易品。他近日又再強調要與中國維持好關係,表明不會對會否保護台灣發表評論,「不想讓自己陷入那樣的處境」。相比之下,他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倒是念念不忘,不止一次指控台灣「偷走了」美國的晶片,「如果不把生意帶回來,我們會很不高興」。如此貪婪嘴臉,與他看上烏克蘭礦產不遑多讓,而當台灣成為談判與交易的工具,也就不再是不可退讓的地緣戰略利益。
綠營依附美國打「抗中牌」,備戰成為其處理兩岸問題主旋律。賴清德日前表示,將堅定推動國防改革,讓國防預算達到佔GDP百分之三以上的目標。面對綠營執意「去中國化」,北京也不斷加大軍事震懾強度,兩岸軍力差距日益擴大。至於美國,一邊持續要求台灣增加軍費,甚至提出台灣必須「全民皆兵」,一邊拒絕明確作出安全保障,究竟是在維護台灣安全利益,還是美國軍火商利益,答案不言而喻。無視烏克蘭遭美國拋棄的殘酷現實,繼續自欺欺人地裝睡,只會使台灣陷入更大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