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取消學生津貼反彈大 削減教育開支須慎重

【明報社評】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多項開源節流措施都引發爭議,無論是長者2元乘車優惠新安排、倡議向出境私家車開徵邊境建設費,還是取消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每人2500元津貼,皆惹來質疑,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更發表聲明,指當局從未就取消學生津貼向他諮詢。政府一刀切要求各政策局均須削減2%開支,對教育局而言,取消學生津貼,不會直接影響學校資源調撥及教育質素,但對於中下階層家長而言,取消津貼確實增加了他們的負擔,有關做法亦跟鼓勵生育政策背道而馳。任何影響民生的開源節流措施,難免惹來怨言,正因如此,當局在決定如何「下刀」時更須慎重。

多項開源節流措施惹爭議

取消學生津貼違鼓勵生育

政府財赤龐大,開源節流無可避免。過去兩三周,當局已密密放風預告預算案部分削支安排,管理社會預期,然而這不代表措施正式公布,市民就不會喊痛。以長者乘車優惠新安排為例,雖然財政司長陳茂波強調,10元以上車票改為兩折收費,操作簡單易明,然而對居於新界離島較偏遠地區的長者而言,往來市區的長途車船費由「兩元變兩折」,開支無疑多出一截。財爺昨天出席電台「烽煙」節目,不少市民都不滿長者乘車優惠新安排,亦有市民不滿預算案忽視中產。陳茂波則表示,以往經濟狀况好,政府推出退稅及大幅度調整免稅額等,但現時面對財赤,需要採取較謹慎的態度,希望市民諒解。

新一份預算案「派糖」措施大幅「減甜」,紓緩措施規模按年減少三成,差餉、薪俸稅、個人入息課稅及利得稅的寬減上限統統減半,公眾對此多少都有心理準備,不過也有一些開源節流倡議較為突然,擬向陸路離境私家車開徵邊境建設費,以及取消2500元學生津貼,都是例子。「邊境建設費」主要針對港車北上,不同於「陸路離境費」面向所有北上人士。陳茂波強調不會一刀切開徵陸路離境費,以免影響需要頻繁往來內地的民眾。私家車陸路離境徵費,某程度可視為一種面向中產至富裕階層駕車人士的徵稅,市民不駕車北上,仍可選乘公共交通工具,然而有關做法對港車北上始終有遏抑需求的效果,跟大灣區融合存在扞格,需要小心處理。

港車北上設配額,就算真的徵收邊境建設費,受影響者也只是數萬名私家車主;取消中小學和幼稚園學生每人2500元津貼,涉及的學生數目多達80萬,受影響的家庭是數以十萬計,現在當局突然取消津貼,不僅家長反應強烈,立法會上也有不少質疑聲音,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更發表聲明,指當局從未就取消有關津貼向他諮詢。財爺表示,政府要節流,各政策局及部門都要削減2%開支,具體安排由各政策局長決定,希望受影響的市民理解並「共渡時艱」;教育局長蔡若蓮則表示,之前與不同持份者溝通時,有提及削減開支的可能,但不會就預算案內容透露予個別議員。

2500元學生津貼安排於2019年推出,凡是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都有份。就取消津貼一事,無論陳茂波和蔡若蓮均強調,有關津貼毋須資產審查,若要節約開支,這是需要減縮的地方。蔡若蓮還特別提到,津貼推出時正值「特別社會情况」,現在公共財政面臨挑戰,當局需要「因時制宜」,集中資源幫助最有需要的學生,這也符合政府「精準扶貧」策略。

有別於設有入息及資產審查的書簿津貼計劃,學生津貼免入息及資產審查,確實無法歸類為「精準扶貧措施」,但不代表措施對中低下階層家長不重要。舉例說,一個四口之家,兩名子女在學,家長每年所得津貼就有5000元,對一些低收入家庭而言,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有社工界人士指出,現時書簿津貼並不覆蓋校服、文具等開支,少了數千元學生津貼,部分基層家長付不起錢幫子女報補習班、興趣班及課外活動,受影響的當然是子女。學生津貼雖不設資產審查,但它始終有特定發放對象群體(學生家長),不能簡單與全民派錢混為一談,家校會主席就形容,學生津貼宛如2萬元新生嬰兒獎勵金的延續。現在當局取消學生津貼,跟鼓勵生育政策目標,確有背道而馳之嫌。

酌情處理教育開支

削支一刀切失彈性

誠然,教育局在削支問題上也有其難處。根據局長說法,若按削減開支2%的要求,當局須削減超過60億元教育開支。如果重手向學校開刀削減資源和撥款,可能直接影響學校教育質素;相比之下,取消學生津貼,每年已可節省20億元,餘下40億元如何節省可以再想辦法,教育局常秘昨天就提到,專責小組稍後會盤點對學校的津貼與資助,希望資源運用可以更靈活。以往教育局向學校提供的一些資助,確有用得不夠好的情况,值得檢討審視,然而政府削減教育開支,必須謹慎而為。教育對社會非常重要,政府以一刀切方式要求所有部門削支2%,未有因應教育需要酌情處理,其實是一個問題。當局聲稱取消學生津貼,可以將錢用在最有需要的學生身上,問題是公眾目前未見當局有何舉措加強精準支援,只見80萬學生津貼被削,高官公務員卻「凍薪不減薪」,家長心裏有氣,實在不難理解。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