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財政預算案》出爐,政府本年度財赤料達872億元,下年度情况亦未許樂觀,就算當局預測準確,可以收窄到670億元,公共財政缺口依然相當龐大。開源方面,政府需要顧及經濟現况及競爭力,難有太大動作,上調機場離境稅、研推陸路邊境建設費等措施,對收入幫補有限。節流方面,預算案在縮減政府經營開支方面,亦談不上大刀闊斧,兩年後經營帳能否恢復盈餘,還得拭目以待;高官公僕凍薪不減薪,多項惠民措施卻要縮減規模,普羅大眾若有不滿,亦屬預期之中。當局表示政府綜合帳目可於4年後恢復盈餘,但如果不考慮發債淨所得,政府何時才能真正恢復收支平衡,仍是一個問號。
高官公僕凍薪不減薪
市民捱減恐心中有氣
本港經濟面對轉型壓力,新興產業待興,傳統產業失色,地產市道不振,政府本年度地價收入亦遠遜預期,只有135億元。因應市場供求情况,財政司長陳茂波昨天表示,下年度不會推售商業用地,又宣布將徵收100元印花稅的物業價值上限,由300萬元提高至400萬元,政府收入每年料將因此減少約4億元,然而有關措施對於細價樓市道,相信會有一定刺激作用。
高地價高樓價長期蠶食香港競爭力,政府必須致力推動產業多元化,長遠減少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不能再靠推高樓價地價去增加收入。新一份預算案有關賣地及樓市方面的措施,算是務實和恰如其分。產業發展方面,預算案提出預留10億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加快完成河套香港園區第一期基建及公用設施、設立生命健康研發院資助計劃等,都是放眼未來的工作。此外,為了落實「無處不旅遊」理念,預算案亦公布向旅發局撥款12.35億元。
當然,新產業發展無法一蹴而就,短期還須更多投入,才有機會換取可觀長遠回報。當前特區政府財赤明顯有結構性成分,加大力度開源節流,實屬無可避免。開源方面,預算案較受注目的舉措,包括向陸路離境私家車徵收邊境建設費、上調機場離境稅、籃球博彩合法化、檢討隧道和主幹道收費等。根據當局估算,以上開源措施落實後,合計每年可為政府帶來至少60億元額外收入,然而與近千億元財政缺口相比,實際幫補有限。上調薪俸稅、利得稅又或開徵消費稅等做法,影響面甚大,以本港目前經濟狀况,實際也不太可能,政府若要應付財赤,必須加大節流力度。
新一份預算案的「派糖」措施繼續「減甜」,納稅人今年仍可以退稅,但金額進一步縮減,差餉寬減亦「縮水」。整體而言,今次預算案的一次過紓緩措施,涉及金額78.6億元,比上一份少了約36億元。另外,教育和多項民生補貼計劃亦成為開刀對象,長者「2元優惠計劃」設限、提高領取交通補貼門檻、取消2500元學生津貼計劃,涉及金額數以十億元計,對低下階層市民影響尤大。香港力爭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又要發展基礎科研,可是8間資助大學仍得「共渡時艱」,一方面,政府以連續3年每年節省2%開支的方式,調整八大撥款,另一方面,八大又要向政府回撥40億元未用資金。
教育界和普羅大眾需要承受「削減」之痛,然而另一邊廂,政府高官、議員和公務員的「共渡時艱」,不過是「凍薪不減薪」;若考慮到公務員另外還有「增薪點」制度,所謂「公務員凍薪」,其實並不等於真的沒有人工加。公務員豐厚津貼福利因合約規定不能動,薪酬又不用共渡時艱「捱減」,看在一般市民眼裏,難免心中有氣。
發債非洪水猛獸
滅赤不能靠財技
現時公務員人手編制達19萬人,預算案提出縮減編制,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削減約1萬個職位,然而必須指出,人手編制與實際人手是兩個概念,編制下的職位可以存在空缺。目前公務員實際人數只有17萬,將人手編制由19萬減至18萬,絕不等於裁員1萬,也不等於公務員薪酬開支一定比現在少。公務員系統經過多年擴張,是時候整頓,當局需要做的不僅是縮減編制,還應該精簡部門架構、裁減冗職冗員,以及檢討包括增薪點在內的公務員調薪制度,引入按表現評核的機制。
以往預算案談公共財政狀况,外界焦點都放在政府綜合帳目之上,財政司長今年則強調,本港財政應分為經營帳及非經營帳兩大類。涉及稅收、投資收入及日常支出的,屬經營帳目,當局會透過開源節流,爭取在2026/27年度恢復盈餘;涉及大型基建工程及土地徵用的,屬非經營帳目,由於相關收入會受經濟周期影響,當局可運用財政儲備及發債等方式,應付收支缺口。為了應付北都等長遠發展項目,政府未來5年有意多發長債,每年發債額度介乎1500億至1950億元左右。
香港經濟轉型,還看北都及創科發展,政府不能因為公共財政困難就放慢腳步,反而需要加強資金投入,加快構建經濟發展新引擎。比起新加坡等發達經濟體,本港債務水平其實相當低,發債若非用來應付經常開支又或「以債冚債」,而是為了投資未來,本身並無太大問題,然而政府也要致力早日滅赤。預算案提出「強化版」財政整合計劃,政府各部門到2027/28年度累計須減經常開支7%,財政司長表示,政府經常帳與綜合帳目可分別於2026/27及2028/29年度恢復盈餘,最終能否如願,只能等着瞧。由於現時政府的做法,會把發債淨所得計入綜合帳目之內,理論上,當局可以透過增加發債,令綜合帳目如期恢復盈餘,但這顯然不是恰當做法。政府應加強開源節流力度,實現滅赤目標,切勿依賴財技或各種旁門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