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民主黨步向解散,該黨中委會決定成立小組,跟進未來解散及清盤安排。民主黨曾是立法會第一大黨,入過中聯辦談政改方案、揭露過屋邨鉛水問題,創黨30多年為香港做過不少實事,到現在被中央定性為反中亂港組織,反修例風暴無疑是轉捩點,倘若民主黨有跟暴力和激進力量切割,事態發展也許會不一樣。民主黨的出現,與本港代議政制發展緊扣相連,政治上的開放,促成了多元氛圍的形成;政治參與的增加,對於監督政府施政,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幾年香港內外環境劇變,無論政治參與空間還是社會氛圍,都有別從前,如何重塑多元氛圍、確保施政有效監督、維護社會平衡發展,權力當局須認真思考。
反修例未與「黑暴」割席
官媒稱反中亂港組織解散
民主黨中委會去年12月才換屆,未料事隔兩個月,突然傳出打算解散的消息。根據民主黨2023/24年度財務報表,該黨上年度雖然虧蝕約210萬元,但淨資產尚餘逾935萬元,民主黨主席羅健熙表示,黨內財政足以支持繼續營運,外界關注該黨打算解散是否有難言之隱,羅健熙表示理解公眾有疑惑,現階段不能交代太多,今次決定是「基於目前政治環境,以及對未來情况的預判」,與年底立法會選舉民主黨能否入閘無關。按該黨黨章,解散須經會員大會通過,400多名黨員最終有何決定仍需觀望,惟觀乎羅健熙和黨內一些元老說法,民主黨解散似已難以挽回。
民主黨1994年由港同盟及匯點合併而成,支持「民主回歸」,曾是立法會及區議會最大黨,被視為溫和泛民老大哥。雖然民主黨定位是反對派,但在香港回歸之後的十多年,與中央和特區政府關係總體未算太差,由曾蔭權時代到林鄭月娥上台初期,特區政府都傾向視民主黨為可以合作的對象。2009年,雙普選問題在泛民內引發激烈爭論,公民黨、社民連等新興勢力提出「五區總辭」,民主黨拒絕參與,多名高層成員更於翌年破天荒到訪中聯辦磋商,就政改方案達成協議。當年根本沒有人會想到,十多年後,內地央視會定性民主黨為「反中亂港組織」,報道該黨步向解散的消息。
2010代,香港政治激進化,立法會拉布頻頻,但2016年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訪港,仍有跟泛民議員會面,包括當時的民主黨主席劉慧卿。民主黨與中央關係全面破裂,轉捩點是反修例風暴。雖然民主黨一再重申支持一國兩制、不支持港獨,但在反修例風暴期間,民主黨從未與暴力及激進力量割席,多名核心成員其後又捲入了35+初選案。儘管該黨成員沒有簽「墨落無悔」聲明,但法庭判定35+所有參選人,包括涉案民主黨成員,全屬「攬炒計劃」積極參與者。2020年國安法生效,翌年中央修改香港選舉制度,並舉行立法會選舉,民主黨拒絕參與,被認為是不接受「愛國者治港」新規則。自此民主黨再沒有機會重返立法會及區議會,實際只能扮演壓力團體角色,就連舉辦黨慶晚會籌款也不成。
民主黨由被視為「溫和泛民政黨」,到現在被定性為「反中亂港組織」,多名成員在囚,如此巨大的變化,當然不是必然,只是歷史沒有如果,走到現在這一步,也只能接受現實,然而民主黨過去為社會、民生以至政治發展做過不少實事,有關歷史同樣不應抹煞。
社會多元氛圍不復從前
政府須多包容不同意見
1980年代,香港代議政制起步,姑勿論港英政府當年的政治盤算,但對港人而言,它確實打開了政治參與的大門,港同盟、匯點、民協等老牌泛民政黨,都是在這一背景下發展起來,立法機關的聲音逐漸變得多元,除了商界和精英的聲音,還可以聽到更多反映基層弱勢的聲音。隨着政治上的開放,以及政治參與的增加,公民社會也得到蓬勃發展,不同意見紛陳,形成了多元開放的氛圍;選舉政治下,無論泛民還是建制政黨若要在地方直選有所作為,都要多講民生、多聽普羅大眾意見。在這一過程中,民主黨確實扮演過相當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只可惜後來本港政治發展走上歧途,「一國」與「兩制」的分際,不再得到所有人恪守,加上國際形勢出現重大變化,中央決定出手整治,香港政治社會環境從此也不再一樣。
這幾年,立法會再無拉布等亂象,議事堂上也鮮有出現劍拔弩張的情况,然而很多人都覺得,現在議會少了不同意見,聲音也不如以往多元,議員說話尖刻一些,隨時惹來反彈;政治收緊下,公民社會顯著萎縮,不少人對於批評政府顯然也多了顧慮,反觀既得利益則蠢蠢欲動,希望政府推翻一些過往獲得泛民政黨支持、但有損他們利益的所謂「民粹政策」。民主黨步向解散,有其前因後果,然而近年香港多元開放氛圍不如從前,也是客觀現實;民協立場比較民主黨更溫和,區議會選舉一樣無法取得足夠提名入閘,也是給公眾政治參與潑冷水。重塑社會多元開放氛圍,有利於監察施政、平衡社會發展,政府應多些包容不同意見和鼓勵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