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生成式AI提升效率 特區政府須加快推進

【明報社評】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日益普及,醫管局昨天宣布,下月起將於6間醫院試行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協助醫生撰寫醫療報告。本港公營醫療系統人手緊絀,公院醫生須兼負大量行政工作,運用AI工具撰寫醫療報告,可以減省醫生需要處理的文書工作,騰出更多時間診治及照顧病人。引入AI提升工作效率,已成為公共服務與政府治理的大趨勢,深圳當局近日已引入首批70個「AI數智員工」,協助政府公文處理及民生服務。回看香港,特區政府去年初開始試用本地研發的公務員文書AI輔助系統,惟參與試用計劃的人員仍很有限,未知何時才能推廣至所有部門,特區當局有必要加快腳步,加快智能化轉型。

AI助寫醫療報告

減輕公院醫生負擔

醫管局早前就公院事故頻發檢討後,提出31項改善建議。局方昨天舉行講座介紹各項最新措施,當中包括在瑪嘉烈醫院、聯合醫院、伊利沙伯醫院等6間醫院,引入生成式AI智能系統,協助撰寫醫療報告。根據醫管局介紹,有關系統由局方內部開發,可以協助醫生綜合病人臨牀資料,快速起草醫療紀錄或報告,醫生會再檢視及修改,最終確定報告內容。如運作暢順,預計今年內在所有醫院推行。

本港公營醫療系統聘用全港不足半數醫生,卻要照顧全港九成住院病人,公院醫護工作繁重,除了照顧病人,還要處理大量行政工作。以醫生為例,除了平日門診看病、巡房跟病人及家屬溝通,又要出席各式會議,以及填寫各類表格、處理病人出院文書等工作。有公院醫生就慨嘆,文書工作太多,無法抽出更多時間看病人。雖然當局近年已設法增加人手,醫護流失率也在下降,然而人手緊張問題,始終很難一下子顯著改善。減省行政文書工作,可以減輕醫護的負擔,除了精簡相關工作流程,善用生成式AI工具,也是其中一個方法。

公院每年都要處理大量跟病人保險索償等有關的醫療報告申請。根據醫管局資料,2023年,局方合共收到逾11萬份申請,撰寫醫療報告平均佔去醫生8%至10%的工作時間,當中又以骨科醫生需要撰寫較多報告。目前醫管局定下的基準要求,是80%醫療報告須於8周內完成,一方面,醫生固然要設法抽空處理,以免未能達標;另一方面,醫管局也不時收到病人關於申請醫療報告的意見,例如申請程序繁複、需時過長、不清楚申請進度等。

引入生成式AI工具讀取病人臨牀資料及醫療紀錄,快速起草出初步醫療報告,交由醫生修改及簽名核實,不僅可以顯著減少醫生相關工作,也可以縮短處理報告時間,讓當局有條件爭取將8周內完成的比率,提升至九成或以上,方便病人及相關人士。當然,現時的生成式AI工具,在文本內容處理上,仍有機會出錯,責任問題必須明確,對此醫管局也有相當清楚的界定,AI工具僅屬輔助角色,醫生作為報告最終確認者,需要對報告內容負責,這對於避免日後出現責任紛爭,相當重要。特區當局近年一再強調建設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府,善用AI提升政府效率及公共服務水平,乃是必須致力的方向。醫管局引入AI撰寫醫療報告,無疑是一個良好示範,值得政府各部門借鑑。

深圳政府AI員工上崗

智能轉型港莫歎慢板

過去兩年,生成式AI取得飛躍發展,美國有OpenAI開發的ChatGPT,中國則有DeepSeek,由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到不少內地中小企,都紛紛接上DeepSeek,就連政府機關也不例外。深圳福田區就率先推出基於DeepSeek的AI輔助工具,首批70個「AI數智員工」近日正式「上崗」,具體應用範疇包括公文處理、民生服務、應急管理等,轉眼之間就能生成執法文書初稿。雖然這批「AI員工」僅屬輔助角色,無法單獨決策或處理複雜政務,需由專責「監護人」指揮,但對於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的提升,作用卻是毋庸置疑。根據當局說法,福田區去年已開始梳理AI技術和業務相結合的應用場景,合共生成了70個AI帳號,可承擔多種角色,之前一直採用其他國產AI模型,今年開始改接DeepSeek。深圳全力推動政務服務AI化,特區政府當然亦要加快腳步。

2022年底,當局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為本港AI發展制定策略及行動綱領,創科局之下的數字政策辦公室,負責牽頭推動各部門探索AI技術應用。當局去年初宣布,各部門將陸續推出數字政府及智慧城市「百項方案」,當中涉及AI的方案,包括利用AI提升公眾貨物裝卸區保安,以及在1823查詢服務中擴展AI聊天機械人服務等;另外,由本地研發出的生成式AI文書輔助工具,亦開始供各局及部門員工試用。根據當局去年11月所交代的進展,暫時只有 800多名來自不同部門不同職系的政府人員參與試用計劃,主要用作進行文件撰寫、翻譯、摘要等文書工作。到底各部門何時可以較大規模地應用相關工具,暫時仍未見有具體時間表;「百項方案」推展,進度有否落後,同樣惹人關注。

AI革命席捲全球,政府運作及公共服務人工智能化,乃是大勢所趨。本港智慧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設,落後於鄰近地區,AI革命為香港提供了迎頭趕上的機會。生成式AI普及化,不過是這兩三年的事,各地的起步點,其實相差不遠,特區當局應把握時間,全速推動政府的智能化轉型,不能再歎慢板。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