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到深港河套區考察並提出意見,行政長官李家超昨天表示,特區政府在思想方面要進一步改革破局,推動規則銜接及機制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至今剛滿6年,大灣區融合發展,雖有一些進展,但速度及成效談不上很理想,夏寶龍表示要加快大灣區市場一體化,要求特區政府「敢於破局」,反映中央認為香港須更主動,以制度創新共建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涉及3個關稅區和3套法律制度,3地各有利益考慮,自行協調難度不小,為了打開局面,有必要考慮從頂層設計入手,成立權威機構統籌發展。
大灣區市場一體化
中央要求敢於破局
夏寶龍繼上月出席研討會解讀國家主席習近平澳門講話,闡述中央對大灣區發展的要求,本月上旬又南下,分別到珠海橫琴、深圳前海及鹽田,以及深港河套區調研。除了到訪落馬洲河套香港園區了解最新進度,夏寶龍還在前海主持4小時座談會,聽取財政司長及7名局長介紹特區政府今年經濟金融工作安排。會上夏寶龍期望香港「勇於改革、敢於破局、不斷創新」,冀大灣區加強互惠合作與聯動發展。
觀乎座談會後特區官員說法,夏寶龍相當關注當局有何舉措加快香港融入國家大局、推動北都及河套區建設,讓香港更好融入大灣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昨天表示,已召開會議就座談會做總結,認為特區政府在思想方面要進一步改革破局,亦要牢記時不我待的緊迫性,政府官員要在多方面加把勁,包括北都發展要簡化程序、盡快讓首批產業進駐河套香港園區、大力推動兩地規則銜接及機制對接,在便利深港兩地園區人流、物流、資金流及信息流等方面,更要有開創性的做法。
2019年2月18日,國務院正式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昨天剛好是6周年。夏寶龍近期密集跟進大灣區建設情况,難免令人覺得中央不滿建設進度。夏寶龍上月闡述習近平講話,有關「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的論述備受關注;座談會上要求特區政府「敢於破局」的說法,以往也甚少聽聞,反映中央認為有必要具體說清楚,大灣區建設各方需要怎麼辦。
若說大灣區融合是一個過程,市場一體化可視為「融合」的具體目標,而河套與橫琴、前海、南沙,則是中央列出的大灣區4個重大合作平台。各方不能只是隨便做一些表面工夫,就當作是深化融合,必須以推進市場一體化為目標;四大合作平台,也需要相關各方攜手經營,不能你推我讓。過去數年,河套深圳園區建設如火如荼,反觀香港園區發展步伐緩慢,第一期首8幢大樓仍在興建階段。若說橫琴發展未符預期,河套香港園區顯然也難言理想。
中央表示,檢驗合作區開發成效看三點,包括有否落實新產業發展;有否善用兩制之利,在兩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上實現制度創新;有否在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建設上發揮先行先試作用。制度創新先行先試,本身就意味一定要拋開既有思維框框,而技術官僚行事最大問題,就是囿於慣性規則。夏寶龍要求特區政府敢於破局,相當具有針對性。
夏寶龍闡述習近平澳門講話後,廣東省政府很快便有所回應。廣東省長王偉中上月發表政府工作報告,列出今年12項重點任務,首要推動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加快建設「世界級大灣區」,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完善跨境理財通、加強「灣區標準」及「灣區認證」推廣應用等;夏寶龍南下調研後,王偉中亦到深圳視察多個科研機構及企業,根據省政府網頁所引述,王11度提及「加快」,包括「加快建設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大灣區建設,香港不是旁觀者,而是其中一員,必須以主人翁心態主動參與建設,期待特區政府雷厲風行積極作為。
大灣區涉及三個單獨關稅區,法律及體制等方面的差異,妨礙資源共享以及人流、物流、信息及資金流跨境自由流通,但不代表三地無法在特定地域、特定領域融合。深圳前海實行香港稅制、珠海橫琴交由澳門牽頭管理,還有「東莞-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容讓內地貨物在園區清關再以封閉式監管直運機場,其實都是例子。早前有內地學者提出,將香港海關往南撤出數公里,在北部劃出一片區域,打造「特區中的特區」,內地人和企業可自由進出,按香港制度進行活動和管理,水電則由深圳供應,盼可兼享香港的自由開放,又有大灣區的低成本。有關倡議確是相當大膽,不過話說回來,橫琴和東莞-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本身亦含有「飛地」的元素。若要實現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帶動粵港澳三地競爭力齊齊提升,就要敢於另闢蹊徑。
成立權威機構統籌
制度創新另闢蹊徑
共建大灣區,持份者眾多,不同地方之間各有盤算,易生利益矛盾;各地政策缺乏統籌,合作容易流於口號,也是一個問題。舉例說,大灣區企業「拼船出海」,粵港澳若無緊密協調,必然事倍功半;就食品、藥品、專業服務等訂立大灣區標準,如何協調同樣知易行難。若要解決有關問題、提防「三個和尚沒水喝」,實有需要考慮從頂層設計入手,成立權力機構居中統籌。有關機構的政治屬性、定位、構成及權限等敏感問題,當然要小心處理,然而要推進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單靠現行做法,實在未必能夠有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