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台灣民眾黨創黨主席柯文哲被控貪污,檢方求刑28年半,柯文哲前日(1月10日)就保釋被駁回提出上訴,民眾黨昨在台北舉行大型集會聲援。柯文哲由政治素人一躍成為台北市長,去年又率領民眾黨成為立法院關鍵少數,改寫了台灣政治版圖。貪污指控令他急速跌下神壇,過程充滿戲劇性,司法程序亦充斥政治角力,戰場延伸至議會與街頭,突顯了台灣當前尖銳的政治對立。
涉貪巨款損清廉形象
保釋拉鋸法院成磨心
柯文哲被控在台北「京華城」改建專案中受賄及侵佔政治獻金等多項罪名,涉及總金額超過9300萬新台幣(下同),折合逾2200萬港元。去年12月26日,柯文哲被羈押113天後,台北地檢署正式提出起訴。台北地方法院批准柯以3000萬元保釋,但台灣高等法院接納北檢上訴,發回重審。北院將保釋金提高至破台灣政界被告紀錄的7000萬元,北檢再上訴,高院再度發回重審。本月2日,北院第3度開庭,撤銷保釋,結果輪到柯文哲提出上訴。民眾黨斥責檢方擺出不羈押就上訴的強硬態度是「政治追殺」。同一批法官在短短數日內作出截然不同的裁決,亦受非議。
柯文哲的政治生涯如坐升降機般直上直落。他在2014年脫下台大醫院醫生白袍加入「太陽花學運」,聲名大噪,隨後更以「政治素人」身分當選台北市長。他的直率言談方式顯得貼地親民,加上標榜清廉形象,成功吸引大批對藍綠兩大陣營均感失望的年輕支持者和中間選民,但表面的誠實正直,與良好管治才能不必然畫上等號。柯文哲主政台北8年留下不少爭議,但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政黨政治裏,他仍可憑藉積累的政治資本自立門戶,去年參選總統雖未竟其功,但民眾黨取得8個議席,在國民、民進兩黨議席均不過半的立法院內成為關鍵少數。
貪污案令柯文哲政治「人設」崩塌,從檢方列出的罪狀來看,他打理政治資金的手法混亂,即使不涉貪,也暴露行政與法律知識的缺失,無論最終審判結果如何,他所代表的白色清流都已蒙污。去年選舉,國民黨原本尋求「藍白合」以實現政黨輪替,卻因柯文哲臨陣變卦而破局,有輿論認為,若柯當時願意妥協,如今就是身在廟堂而非成為階下囚。這種「有權無罪」的論調實在荒謬,卻是不罕見的政治現實。柯文哲有否悔不當初不得而知,不無諷刺是檢控過程無法消散的「政治辦案」觀感,竟為他挽回了一些同情分。
台灣自我標榜擁有民主與法治,柯文哲是真貪還是清白,理應建基於客觀可信的證據,交由嚴謹的司法程序決定。然而,自柯被捕以來,親綠媒體不斷「爆料」,恍如同步掌握檢方偵辦進度,視「偵查不公開」原則如無物。不同政治勢力亦各自加鹽添醋,政論節目名嘴爭相越俎代庖判斷是非,大眾如看戲般觀望事態演變。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會相信案件能夠公平審理?
朝小野大管治路難行
賴清德鼓吹民粹抗爭
昨日是台灣司法節,民眾黨在台北自由廣場舉行集會抗議司法不公,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事先表態支持,柯文哲案牽動的政治鬥爭,在可見將來難見平息。這其實亦是台灣朝野政治惡鬥的縮影。去年12月20日,台灣立法院在藍白聯手下三讀通過《選舉罷免法》、《財政收支劃分法》及《憲法訴訟法》修正案。法案審議時兩派立委激烈爭執,台灣民主化初期屢見不鮮的議事廳武鬥場面再度出現。藍白陣營代表了六成民意,憑藉絕對優勢通過法案,本是代議制度正常結果,符合選舉民主少數服從多數的基本原則。然而,執政民進黨拒絕接受這種政治挫敗,不僅威脅用行政院覆議及釋憲等憲制框架容許的手段反制,還重拾老本行發動街頭抗爭,炮製了立委試圖引導群眾攻佔議事廳的鬧劇。
一個成熟的代議民主社會,政治領袖面對朝小野大格局,理性做法是與在野黨建立溝通、協商渠道,甚至考慮籌組聯合政府,以消減施政障礙、維持政治穩定。賴清德與民進黨的做法與此相悖。針對在野黨控制立法院的現實,賴清德宣稱要發揮「更大民主力量」,包括民眾的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權,當中就包含了民粹抗爭成分,令人擔憂。民進黨黨團召集人柯建銘更叫囂「雙罷」,即罷免來自國民黨的立法院正副院長及國民黨所有地區直選立委。如此公開號召以民粹方式清除異己,如同對代議政治投下反對票。爭議連日發酵,民間不乏聲音要求賴清德出面降溫。賴清德日前終表示,現階段執政重點是「維持穩定的憲政體制運作」,看似淡化「雙罷」可能性,但他同時聲言尊重公民團體「自主發起的行動」。這番話存在政治投機色彩。
台灣《聯合報》早前票選2024年度代表字,前三名依次為「貪」、「鬥」、「騙」,如實反映了台灣民眾對政治環境的失望,以及對社會問題的焦慮。展望2025年,台灣朝野對立的局面恐將持續惡化,行政、立法與司法各個範疇泛政治化的亂象難望逆轉,勢必妨礙攸關民生與經濟發展的重大政策落實推行。民主政治被民粹騎劫非社會之福,台灣若無法擺脫,只會損害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