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政府財赤龐大,社會關注公務員開支,當局一再強調節流,維持公務員編制零增長,然而另一邊廂,公眾又不時聽到有關政府開設「首長級編外職位」的消息。資料顯示,今屆立法會財委會已通過設立或延長的「有時限」首長級編外職位,迄今已有49個,每年牽涉億元計開支,部分編外職位,存在更超過10年。本港公務員編制過去10年不斷膨脹,冗員問題惹人關注,理應積極「瘦身」削減公務員開支,而不止是「凍結」編制增長。政府應檢視首長級人事編制,適當刪減及整合職責單一的高層編外職位,善用人力資源,每逢推出新政策就要求「開位」,是否有必要,值得商榷。
政府須加強節流力度
減薪裁員不應成禁忌
上年度政府財赤達千億元,預料本財年也差不多,當下政府開源空間有限,改善公共財政,關鍵在於節流。去年《財政預算案》提出「財政整合計劃」,除了繼續推行公務員編制零增長,將編制控制在不高於2021年3月底水平,另外又以不影響綜援及公共福利金等計劃為前提,由今個財年起,連續3個年度每年削減1%經常開支,騰出的資源將在內部重新調配,供優化和推出新的公共服務。新一份預算案下月發表,財政司長陳茂波近日在網誌表示,將加大「財政整合計劃」力度,包括要求政府不同部門再審視資源分配和工作先後優次,並透過重新調配資源,更好應對社會需要。
特區政府作為全港最大僱主,近10年持續增加人手,公務員編制由16萬人增至19萬人,根據公務員事務局資料,2022/23年度公務員薪酬開支高達1491億元,相當於政府經營開支逾兩成,同年資助機構的薪酬開支亦達1505億元。疫後內地不少地方政府財困,紛紛削減官員薪津,反觀香港公務員卻連續3年加人工。民生開支不能亂砍亂削,若說財赤下必須縮減相關開支,公務員、高官和議員的薪津開支更應壓縮,減薪裁員不應該是不許碰的禁忌。
財政司長最新網誌提到,一些範疇的開支結構有需要檢視,個別資助計劃運作模式須檢討,確保財政上的可持續性,另外又表示要按緩急輕重,調整工務工程推行時間等,然而在削減政府行政開支及薪酬開支方面,未見有何較為具體的表示。無論是公務員編制零增長,還是連續3個年度削減1%經常開支以便重新調配資源,嚴格而言只是控制經營開支「膨脹速度」,並未涉及裁減冗員或減薪,反觀政府開設高層新職位的消息,卻是時有所聞;首長級編外職位的開設及延長情况,尤其令人關注。
目前首長級公務員團隊的編制,分為常額職位及有時限職位兩種,後者被稱為「首長級編外職位」,旨在處理一些有時限的工作,屬於「臨時職位」,當工作完成,職位便會取消,然而必須指出,所謂「編外職位」,僅是指「常額之外的職位」,絕不代表有關職位沒有計算在編制之內。雖然這些首長級編外職位屬臨時性質,但薪酬並不比常額職位少,月薪動輒10多萬至20萬元。過去3年,立法會財委會通過開設的首長級常額職位,合共35個;首長級編外職位方面,則一直維持在近百個左右,佔首長級人員編制約6%,除了因為部分編外職位一再得到延長時限,也因為政府一再開設新的編外職位,令總體數字沒有隨着部分編外職位工作時限屆滿而減少。
資料顯示,立法會財委會今屆共通過設立49個首長級有時限編外職位,其中19個為獲准延長時限或重設的職位,連同相關支援人員,每年開支逾2.8億元,計及延長的時限,當中10個職位前後「臨時」至少10年,一個為應付有時限工作而設立的「臨時」職位,竟可持續這麼多年,難免令人質疑當局的辦事效率,以及編外職位安排是否合理。
新政策開新位成習慣
實際必要性認真檢視
另外,政府部門每逢新政策出台就要求開新位的傾向,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舉例說,房屋事務方面,上屆政府推動過渡房屋,當時的運房局便於2021年開設一個首長級編外職位,負責相關事宜;現屆政府推動簡約公屋及簡樸房,於是房屋局又先後申請開3個編外職位,處理相關工作,為期2至6年。房屋局2022年有多達68名首長級官員,劏房政策更屬現有工作,房屋局卻為簡樸房申請編外職位,就連政務官出身的行會召集人葉劉淑儀,對此也有疑問;此外,她也質疑工務部門幾乎每遇大型新項目,都會申請開設首長級職位。
過去兩年,政府為了拼經濟謀發展,推出不少政策措施,然而積極有為不等於必須不斷「開位」,尤其是當下公共財政緊絀,當局開位更應慎重,不能讓公務員開支不斷膨脹,令人覺得「公務員編制零增長」只是空話。政府在決定開位之前,應該先認真檢視是否必要。舉例說,部分編外職位職責較為單一,政府大可考慮刪減整合相關編外職位,而不是但凡有新政策新任務就去開新位,將編外職位視為加人的「捷徑」。另外,當局也應該重新檢視現有的首長級人事編制,按工作優次及重要性,調動現有人手處理,倘若真的有必要開新位專責處理新任務,無論是編外職位還是常額職位,相關部門應該同時提出減少其他同級職位,實行「一換一」。立法會在政府開位問題上,必須加強把關,以及推動政府加快完成編外職位負責的工作,不能隨隨便便就延長職位時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