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踏入2025年,中美關係迎來既熟悉又陌生的新篇章。熟悉的是持續的大國競爭,陌生的是「特朗普2.0」的不確定性。特朗普將於本月20日再度宣誓就任美國總統,全球正屏息觀望這位貿易戰始作俑者會否帶來中美之間更激烈的對抗。2025是「中國製造2025」盤點之年,中國打造製造強國的雄心不變,美國如何反應成為影響雙邊關係的重要變數。2025也是美國「2025計劃」(Project 2025)啟動年,美國保守派圖謀藉此「復興」其意識形態,但能否如願卻不無疑問。兩個「2025」塑造着中美的發展軌迹和競爭格局,為理解兩國社會及中美競爭走向提供了線索。
中國製造2025收官
佐證遏華策略失效
中國在2015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表明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從製造大國轉型為製造強國。中國依賴廉價勞動力的舊增長模式已走到極限,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乃必要之舉,但中國積極落實產業政策,與面對產業空心化的美國形成激烈矛盾。特朗普首次掌權時接連築起關稅壁壘與實施技術封殺,明確把「中國製造2025」列為打擊目標。北京對「中國製造2025」的宣傳隨之轉趨低調,但它關乎國家發展的根本利益,實質推進行動從未停歇。
西方輿論也沒有淡忘「中國製造2025」。彭博旗下研究機構去年10月發表報告指出,「中國製造2025」很大程度上取得成功,被追蹤的13項關鍵技術有5項取得了全球領先地位,包括無人機、高速鐵路、電動車、太陽能板等等,另有7項正快速追趕。特朗普提名的國務卿人選魯比奧有類似研究結論。香港也日益能夠感受這些變化,無論是街道上愈來愈多的國產電動車、元旦開始執飛港滬航線的C919客機,還是已經駁通內地近百城市的高鐵,都是中國製造實力銳增的明證。
「中國製造2025」未因外部壓力而停滯,根本原因在於它不僅僅是一個有期限的執行計劃。國務院十年前公布此計劃時明確指出,要「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將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製造業發展的製造強國」。這個長期戰略的核心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核心技術,在全球製造業價值鏈中佔據主導地位,「中國製造2025」只是其「第一個十年綱領」。戰略的貫徹需要定力,具體執行策略則可以因時制宜。儘管中國在宣傳上降低了調門,但卻持續推進相關政策,這正是戰略定力與策略靈活性的體現。
特朗普曾經自誇迫使北京放棄了「中國製造2025」,這句話如今已成空談。特朗普去年競選期間一如既往展現對華強硬態度,但當選後的表現相對務實。一些觀察人士認為,經過四年總統任期和四年「影子總統」磨練,特朗普在外交和治國方面會有更務實的思考,行為或更理性。如果特朗普真能汲取教訓,必然會意識到單邊粗暴打壓的邊際效用正不斷遞減。遏制中國是華盛頓最大公約數,特朗普改弦易轍是不可想像的,但外交是內政的延伸,而目前擺在特朗普枱面的就一份美國自己的「2025計劃」,特朗普在多大程度上受其牽引,將決定美國未來四年的政治生態,也必然會影響到他對中美關係的處理。
美國保守派奪權大計
考驗特朗普治國能量
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發起的「2025計劃」,在去年美國大選期間引起巨大爭議。按照基金會主席羅伯茨(Kevin Roberts)的說法,這份計劃旨在令由特朗普帶領的保守派政府一上任即有執政議程,從而把國家「從激進左派的控制下拯救出來」。計劃洋洋灑灑920頁30個章節,涵蓋政府結構、社會生態、經濟發展等各個領域,主張大幅擴大總統權力,全面清算被「覺醒文化」侵蝕的聯邦政府部門,儼如保守派「奪權」方案。羅伯茨形容這將是美國的「第二次革命」,但計劃的野心難以單靠特朗普未來四年任期徹底實現。保守派顯然着眼塑造美國更長遠的未來,然而美國不斷左搖右擺的選舉生態卻對長遠規劃構成制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場「革命」一旦全面推展,將掀起極大的社會震盪。
特朗普對「2025計劃」的態度曖昧。計劃38名主要作者中至少28人曾服務於其首個任期,其中一些人已再獲招攬加入下屆政府;目前可以預測的一些特朗普2.0施政議程,包括放寬金融規管、減少聯邦支出、放棄打擊氣候變化的努力等等,都可在計劃中找到對應策略。不過,特朗普本人刻意與計劃保持距離,曾聲言當中一些提議「絕對荒謬又糟糕」。計劃也提及美國對華政策,主張立即停止對中國的經濟接觸,取締諸如TikTok等與中國有關的「宣傳機構」。特朗普對TikTok的立場最近發生了180度轉變,上周剛入稟最高法院,要求暫緩執行逼迫TikTok在本月19日前「不賣就禁」的法案。特朗普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右翼保守派牽制,可從TikTok最終命運看到些端倪。
中美兩國各自提出關於「2025」的願景,性質截然不同,但又都是內政議程,突顯各自的社會治理重心。觀察中美博弈,地緣政治往往是首要切入點,但未來中美競爭的關鍵,也許更取決於各自的「內功」修煉。「2025計劃」反映了美國內部意識形態惡鬥的現實,如何彌合社會撕裂成為最大治理挑戰。中國的政治制度不容激烈社會對抗,治理的挑戰更直接反映於如何在落實長遠戰略的同時,讓民眾切實感受到生活質素的提升。兩國執政者能否有效地應對各自的挑戰,將最終決定各自的國運以及全球格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