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港鐵未來十年迎來鐵路投資建設高峰期,為了應付千億元龐大投資,港鐵正考慮發債等不同融資方案。港鐵長期依賴「鐵路+物業」發展模式,近年本港樓市疲弱,港鐵土地招標成績未如理想,影響到現金流,惟整體而言,港鐵財政仍非常穩健,差不多年年有錢賺,負債比率亦不高,發債融資若是為了長遠投資發展,而非入不敷支填氹,並非不可為之。近年政府、市建局及房協等紛紛要舉債融資,難免惹人關注,但事態某程度正反映本港經濟與房地產深度綑綁之弊,若要擺脫這情况,更須加快發展新產業。北都是本港經濟轉型出路所在,政府與港鐵須確保相關鐵路項目順利推進,不能有所耽誤。
港鐵年年賺錢
發債非為填氹
港鐵正推進多個鐵路項目,按計劃,2027至2034年落成的新鐵路線,包括洪水橋站項目、屯門南延線、小濠灣站項目、東涌線延線,以及東鐵線古洞站,預計相關投資額達1000億元;另外,港鐵2023至2027年也需投入650億元,更新及保養鐵路資產。如果研究中的北環線及南港島線西段也決定上馬,港鐵未來十多年在鐵路建設及保養更新方面的投入,可能多達2000億元,相當於港鐵現時巿值約兩倍。當然,這不是說港鐵馬上就要投入如此龐大的金額,惟就算分階段融資,也要及早籌謀。目前港鐵正考慮發債融資、出售或抵押商場物業等不同方案,以獲取現金流,亦有意見認為政府可分擔鐵路項目建造成本。
本港經濟不似預期,樓市疲弱不僅影響政府庫房收入,不少公私營機構亦受牽連,特區政府旗下多個機構,包括機管局、香港按揭證券公司、市建局等,去年都發債融資,當中市建局發債金額120億元,屬該局歷年最大規模;房協則簽訂歷來最大金額的銀團貸款,涉款120億元。特區政府赤字上千億元,當局表示需要「三數年」恢復收支平衡,未來數年發債規模,預料每年約為1300億元。財政司長強調發債主要用於推展大型發展計劃,並非用來填補財政缺口,然而外界觀感又是另一回事。港鐵考慮發債融資,再次觸動公眾神經,然而港鐵的情况,跟政府和市建局等不盡相同,很難一概而論。
若說目前特區政府狀况是入不敷支、市建局的問題是「同區7年樓齡賠償制度」負擔太重,港鐵整體財政狀况其實相當穩健,並無入不敷支問題。港鐵上市以來,只有2020年度業績見紅,盈利年近百億元更是常有之事。疫情期間,港鐵車務相關收入虧損雖大,但有物業相關收入撐住;這兩年樓市雖然不振,但港鐵鐵路營運則轉虧為盈。另外,港鐵的車站商務及商場業務,也是相當穩定的收入來源,即使近年租務市場失色,港鐵租金淨收入也未見大跌,依然是公司重要「現金牛」,凡此種種都令港鐵有較佳條件發債融資。相比之下,現在出售物業或商場部分股權,不僅面臨壓價,還會影響公司長遠收入及現金流穩定,從商業角度而論並不明智。
現時港鐵負債比率約為三成,估計市場可接受比率最多達六成,意味港鐵發債融資仍有相當大的空間,若想降低利息成本,也可選擇發行較長年期債券。有關港鐵發債的問題,倘若真的要比較,其實可以參考機管局。過去數年,機管局為了三跑工程一再發債,負債由50億元增至過千億元,雖然預計十多年才能逐步還清相關債務,但隨着香港航運業恢復,三跑擴容所帶來的機遇,長遠仍可看好。港鐵方面,眼前各個鐵路發展項目投入雖大,但落成後港鐵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除非看淡國家和香港長遠前景,否則有關投資未必不划算。
反思「鐵路+物業」模式
發展新產業看北都
當然,政府和多個機構近年密密發債,外界關注市場胃納,可以理解,惟暫時似乎亦毋須過慮。早前政府發行基建零售債券,因保底息率不夠吸引,認購金額低於目標發行額,但面向機構投資者發售的基建債,反應其實相當理想,錄得超額數倍。港鐵有穩定收入,為投資鐵路項目發債融資,只要回報合理,相信不會有太大問題。說到底,本港債務水平仍遠低於很多發達經濟體,發債若是為了未來發展而非入不敷支「填氹」,並非不可為之。
港鐵既是上市公司,也是重要公用事業,政府作為大股東,要求港鐵興建新鐵路配合發展規劃,無可厚非,若說興建開支全由港鐵承擔「不公道」,不如先問問政府在公共運輸政策和上蓋物業發展權等方面,多年來如何獨厚港鐵。機場三跑靠機管局發債融資「孭起」,當下特區政府財政緊絀,沒理由還花巨額公帑,幫港鐵「孭起」六、七成的鐵路項目建造成本。
「鐵路+物業」發展模式,以往為港鐵擴張發展提供了大量財源,然而港鐵業務愈益龐雜,儼如物業發展商,也惹來「不務正業」的質疑。近年樓市低迷,「鐵路+物業」模式陷入困難,正是一個機會讓當局重新思考「鐵路+物業」模式利弊,以及長遠發展路向。香港經濟跟房地產深度綑綁,「鐵路+物業」模式正是其中一個體現。若要擺脫「房地產經濟」這枷鎖,香港必須加快發展創科等產業,推動經濟升級轉型,北都建設是希望所在,不能拖延,相關鐵路項目必須全速推進,倘若港鐵融資壓力太大,放慢其他項目發展腳步,恐怕亦屬迫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