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聽取特首李家超述職時提出一個要求,「積極對接國家戰略,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當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在就下一個「五年規劃」制訂「基本思路」,明年將密鑼緊鼓編寫綱要和規劃。五年規劃體現國家戰略,香港要積極對接,就要及早介入。特首李家超趁述職期間拜訪中央部委,卻沒有包括國家發改委,就下一個五年規劃提出意見和建議,亡羊補牢的做法,應該立即廣泛徵詢民間意見,盡快就香港在未來如何發展新動能和新優勢,形成系統和全面的規劃,向國家發改委提交,爭取在國家的五年規劃中佔一席位。
基本思路為五年規劃定調
制訂過程中香港應提意見
五年規劃是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的地區和行業分佈,以及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都會有具體規劃。下一個五年規劃在2026至30年實施,目前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基本思路,然後提交中共中央研究並做出「建議」,再提交全國人大會議審議通過,每一個步驟都會廣泛聽取各地方政府、專家和民意作出修訂。
國家發改委制訂基本思路,是按照當前實施的五年規劃中期報告,審視實施過程中哪些可以基本完成,哪些已經超前完成,哪些滯後,並就此開列研究課題,由不同學術機構、智庫等組織研究及提交報告。同時,會廣泛徵求意見,是一個從下而上的集思廣益過程。基本思路形成後就會上報中央,由中央提出具體的編制意見。
各地政府都會根據自身發展需要,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通過多種渠道,向發改委提出建議,游說各個專項的編制班子在撰寫規劃中,爭取更有利的條件。前提當然是要對接國家戰略目標與方向。
香港從來都是重市場輕規劃,這是「單打獨鬥」的做法,而今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應該要有範式轉移的新思路。國家發改委發出42個研究課題,其中「建設與科技強國相匹配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產業未來發展新賽道新優勢」和「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等研究課題,都與香港鞏固和發展金融中心及創科中心有關,特區政府若能組織專家學者研究並提交報告,相信發改委是會認真處理的。不過,這個意見徵集的期限已過,香港失之交臂,但也並非不能亡羊補牢。
中央對香港的要求是,「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香港已經認準金融和創新科技兩大產業,香港對此有一定的基礎,但如何使之成為對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以及如何發掘新優勢,也是需要規劃的。國家主席習近平肯定香港過去一年在「加強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方面的成績。特區政府若能結合香港獨特的「國際地位」,利用對外交流合作來發展新動能與新優勢,研究在下一個五年規劃中有何具體規劃,相信發改委也會十分重視。
制訂五年規劃會徵求意見
香港不能坐等應提前研究
下一個五年規劃將十分注重「區域協調發展」,香港的另一個任務是與廣東省和澳門共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是國家對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香港應該就如何以自身的優勢,為建設大灣區做出貢獻,形成合力,共同協調發展。而特區政府在提交意見與建議前,應該多看看廣東省的思路與規劃,才能發揮「大灣區所需香港所長」的作用。如果能夠與廣東省和澳門聯手,提交一份粵港澳政府的聯合意見,不但可以提高分量,也有利於未來在實施五年規劃時,能夠在共同統籌中更加協調。
要做到與國家戰略對接,就要充分了解國家戰略的定位。國家發改委在實施目前這個五年規劃的中期報告中表示,前半程遇上「一些國家不斷升級的遏制打壓、新冠疫情嚴重衝擊、國際地緣政治衝突等各種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國家有此遭遇,香港也不能獨善其身,國家的應對措施,香港也要充分了解,並且要參考國家在這種處境下,仍然能夠做到保持經濟和社會大局穩定,香港可以如何能夠跟國家保持一致。
在下一個五年規劃的時段,上述的三大因素,新冠疫情已成過去,但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遏制與打壓將不會消停,地緣政治衝突仍然會此起彼落,這些因素將會對制訂五年規劃造成影響。國家發改委正制訂的五年規劃,將會在哪些方面尋求突破,在哪些產業驅動加快發展步伐,都是至關重要的,香港如何能夠借國家發展的東風,同時規避國際因素的影響,特區政府也要及早研究,能夠向國家提出有用的意見當然好,退而求其次,及早了解國家戰略的思路,也可以制訂知所進退的措施。
國家發改委在制訂五年規劃的每一個步驟,都會徵詢各地方政府的意見,當中一定會包括香港。然而,中央要求香港「積極對接國家戰略」,意思是不能坐等中央來徵詢意見才有所反應,有所準備不但可以爭取主動,還可以有利於「分一杯羹」,積極二字,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