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撤除嚴厲出入管制 恢復大學校園開放

【明報社評】2019年理大事件後,理工大學採取多項出入管制措施,只限學生、教職員及獲授權人士進入校園,新一份《審計報告》認為理大可視乎情况,適當時候調整保安措施。放眼世界,大部分大學都強調校園開放,國家教育部也指出,大學校園更好向社會公眾開放具有積極意義。香港作為國家門戶兼高度國際化城市,大學當然應該奉行校園開放原則,若擔心外人和遊客太多造成干擾,大可採取一些管理分流措施,減少影響。反修例風暴和新冠疫情早已過去,香港需要恢復開放包容氛圍。本地8間資助大學,除了理大和城大,其餘都已取消嚴厲出入管制,兩間大學應積極考慮更大幅度開放校園。

拉近大學與公眾距離

開放校園具積極意義

反修例風暴期間,理大一度淪為戰場,校園破壞嚴重。事後校方展開校園修復和加強保安工作,包括在指定地點設立保安站,以及在出入口安裝閘機等。審計署昨天公布新一份審計報告,其中一項正是審視理大校舍維修保養工作。審計報告提到,理大花在修復的開支約為1.06億元,加強保安的開支則為1.296億元,相關工作前年6月完成,惟有別於本地多間大學陸續重開校園方便公眾進出,理大迄今仍維持多項出入管制政策,包括只容許學生、教職員及獲授權人士進入校園,出入者須以通行證或通行碼核實身分,才能通過出入口閘機。

審計報告指出,理大須遵從土地契約訂明的公眾範圍規定,所有公眾均可就合法目的,在指明時間內自由進出校園指定範圍。審計署留意到公眾不時對理大開放校園政策表示關注,認為理大需要繼續留意最新情况,並在適當時調整保安措施。理大方面則表示,「一直遵從」土地契約訂明的公眾範圍規定,容許公眾「經訪客登記系統進入校園」,又稱校方沒有責任向所有公眾「開放校園全部範圍」。

大學除了是培養人才和做研究的地方,亦是社會重要文化財產,公立或政府資助大學尤其如此,開放校園除了可以拉近大學與公眾距離,也可體現大學開放包容精神。事實上,全球大部分大學都不需要特別手續進入校園,國家教育部今年初亦稱,「大學校園更好向社會公眾開放具有積極意義」,有利於大學更好融入及服務社會,教育部將與有關部門研究,建立健全校園安全風險防控機制,同時指導高校完善相關管理制度,以不影響學校正常秩序和師生學習生活為前提,使校園開放和內部管理達至平衡。國家教育局提出的處理方針,值得本港大學參考。

長期以來,本港多所大學都奉行開放校園原則,只因反修例風暴,以及緊接而來的新冠疫情,迫不得已,才改採封閉式校園管理,嚴格限制校外人士進出。時移世易,隨着新冠疫情淡出,8間資助大學中,港大、科大、浸大及嶺大很快已取消出入管制措施。雖然中大和教大仍要求學生和教職員拍卡或出示證件才能進入校園,但容許訪客即場登記。只有理大和城大仍然嚴格限制公眾進入,訪客必須事先預約。

開放並非撒手不管

封閉式管理不必要

香港環境擠迫,理大和城大位處市區,校園空間有限,比起其他高校,人流及保安考慮難免較多,但不應該因此永遠停留在封閉式管理的狀態;就算封閉式管理一刀切操作可能較為簡單方便,校方也要顧及校園開放性,在保安需要和便利公眾之間,尋求合適平衡。舉例說,過去南山邨居民前往又一城,大多取道城大,有校友更指出,校內部分升降機正是校方早年為方便街坊及師生出入而設,惟受校園封閉式管理影響,現時南山邨一帶街坊往往需步行300米斜路,才能前往又一城及九龍塘站,未能使用校內升降機。疫情期間,理大城大以防疫為由,嚴格限制外人出入,可以理解,可是現在仍堅持封閉式管理,實無必要。

反修例風暴遠去多時,香港社會早已恢復穩定,由治及興新時期,無論大學以至整個社會,都應該重拾自由開放氛圍,這才是真正全面的復常。香港若要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本地大學應該多向國際著名學府看齊,開放校園當然是其中之一。港大近年成為遊客「打卡」熱點,衍生迫爆校園和影響社區情况,然而港大的應對方法,不是採取封閉式管理,而是推出「遊客分流措施」,避免上課日子旅客太多對師生造成影響,一般公眾依然可以自由出入校園,毋須像遊客般需要預約。開放校園不等於「無掩雞籠」撒手不管,港大疏導遊客的做法,正是一例。

2022年底,新冠疫情步入尾聲,部分大學開始放寬「門禁」,當時理大曾說,校方將密切留意疫情發展,適時調整各項防疫安排,城大也有類似說法。現在疫情結束已差不多兩年,校方是否還須維持嚴格限制公眾出入,確有商榷必要。理大強調校方沒有責任向所有公眾「開放校園全部範圍」,然而審計報告說得清楚,只是希望校方按照土地契約,容許公眾在「指定時間指定範圍」自由出入校園,校方不應該混淆兩者。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