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香港人口老化,部分行業青黃不接問題尤其嚴重,政府公布人力推算報告,預料2028年整體勞動力缺少18萬人,當中熟練技術人員的供求差額,將由去年缺少1萬人,增至2028年缺少6萬人以上。一個現代化的社會,需要有各種各樣的技術人員及專業維修員支持,才能暢順運作,當局必須設法扭轉「工字不出頭」觀念,鼓勵年輕人入行,填補各類技術人員之不足,發展應用科技大學、推動僱員再培訓局改革,步伐需要加快。政府提出設立新渠道,輸入技術工種專才,措施預計明年中出台,當局應多聽業界意見,確保引入的技術專才切合業界需要,並能迅速融入本地工作環境。
人口老化兼逢移民潮
本地人力缺口續擴大
政府對上一次發表人力資源推算報告是在2019年,當時政府估算,本地人力供應將由2017年的364萬人,升至2022年約368萬人高位,之後徐徐降至2027年的357萬人,原因是人口高齡化及低生育率。當然,過去5年香港內外環境劇變,一方面,移民潮的出現,令本地勞動力面臨更大萎縮壓力;另一方面,當局為了促進創科等產業發展,推出「高才通」等計劃,致力「搶人才」,同時又擴大輸入勞工規模。政府5年前的人力估算明顯過時,有必要根據新形勢新需要重新評估。
統計處數字顯示,2023年香港人口逾750萬,不僅是連續第2年增長,也是2019年以來最多,惟不少分析都指當局計算方式「寬鬆」,變相將大批移民外地港人計入「流動人口」,未能準確反映實際情况。政府昨天公布的「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無疑較能反映本地勞動力變化。
報告推算2023年本港人力供應為350萬,比2017年少了14萬人,至於人力需求則為355萬。換言之,整體人力供求缺口為5萬人。隨着人口老化,2028年本港總體勞動力估計缺少18萬人,視乎經濟發展情况而定。若按職業組別劃分,經理、主管及專業人員,估計缺1.5萬人;服務從業人員缺少2.4萬人;熟練技術人員缺少1萬人,非技術人員則缺少2000人。有關數字已計及輸入人才及勞工的結果,突顯當局必須加大力度填補人力不足。
勞福局長孫玉菡提到,35至44歲年齡群人口去年增長達2萬,是20年來少數錄得增長的年頭,反映搶人才有成,惟技術人員不足及高齡化的情况,委實令人擔心。報告顯示,熟練技術人員中位年齡已達50歲,超過55歲者佔了四成,年過60歲的佔1/4,若不及早採取措施,預料熟練技術人員供求差額,將由去年缺少1萬人,急增至2028年缺少6萬至6.5萬人。
香港拼經濟謀發展,吸引各類頂尖人才固然是當務之急,然而熟練技術人員對社會運作也非常重要。一個高效便捷的現代化社會,需要大量機械及自動化設施,扶手電梯、升降機、汽車、渡輪、鐵路、飛機等,無不需要技師和維修人員確保運作安全暢順,縱有故障亦能迅速修復。香港經濟升級轉型,今年《施政報告》提出發展低空經濟、推動遊艇旅遊等,背後也需要大量熟悉遊艇維修保養、善於無人機控制及後勤支援的技術人員。問題是「工字不出頭」、「揸筆搵食好過揸士巴拿」等觀念根深柢固,部分技術人員工種薪酬待遇也不算理想,年輕人不願入行,導致青黃不接及人手不足問題愈益嚴重。
改善待遇加強本地培訓
輸入技工多聽業界需要
以扶手電梯及升降機維修人員為例,早在7、8年前青黃不接問題已浮現,嚴重事故一再發生,更令人關注業界人手不足,有否影響維修保養質素。雖然機電署、職訓局等機構近年積極協助培訓人才,為業界注入新血,然而是否足夠仍屬一大疑問。又例如船舶維修,根據業界說法,過去20年入行的新人只有不足一成留下,現時業界中流砥柱普遍超過60歲,由於人手短缺,七旬有餘者仍得繼續幫手維修,確保渡輪服務正常。另外,有從事無人機表演的藝術科技公司亦稱,本地缺乏相關技術人才,「北上借兵」並非長遠之計。
政府近年推動成立應用科學大學,鼓勵自資院校升格,有助提升職業專才教育地位,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今年《施政報告》更提出改革僱員再培訓局,包括取消報讀學歷限制,以及檢討課程內容,由以往就業為本改為技能為本,配合經濟轉型。以往再培訓局的課程,不時被質疑似興趣班,對技能增值和再就業幫助不大,倘若改革能夠切中現實需要、配合低空經濟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等方面的需求,相信也可幫到不少行業。當然,政府除了多管齊下加強培訓各類技術人才之餘,亦須跟業界商討如何改善薪酬待遇及晉升階梯,務求吸引和留住年輕人才。
輸入更多技術工種專才,也是解決人手荒的一個方法。孫玉菡昨天便稱,當局打算在搶人才措施及「補充勞工計劃」外,制訂全新的技術工種專才輸入計劃,最快明年中公布細節。根據當局說法,有別於「補充勞工計劃」只為短期應急,技工專才輸入計劃,旨在吸引有專業技術的年輕人才來港長遠工作,性質跟「高才通」看來更相似。這對於長遠縮小本地技術人員缺口,應有一定幫助,然而當局制訂政策時,必須多聽業界意見。舉例說,本地航空業界提到,他們需要的維修技術人員,要有一定外語能力,能跟外籍飛機師溝通,以及閱讀英語飛機維修手冊,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輸入,也許更符合行業需求。政府愈了解業界實際需要,「搶技工」措施才能更精準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