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本港建築成本貴絕亞洲,發展局正研究控制成本方法,期望今年內提出相關應對措施及具體時間表。香港建造成本高昂,原因不一而足,工資成本高、審批流程長、標準要求高等,都是影響因素,當局應精簡工程審批程序,以免拖長工程導致成本增加,同時亦應鼓勵業界引入新科技提升效率。論工資成本,香港無疑比內地高出一截,惟考慮到兩地物價及生活水平差異,本地工資水平並非不合理,倘若為了壓低成本而大量輸入外勞,隨時衍生更多社會問題。本港房地產行業持續低迷,不少建築工人都有開工不足之嘆,然而政府建築工程投標價格指數卻升見新高,令人關注是否存在「食水深」的問題,當局應深入檢視。
大量輸入建築外勞
政府須顧社會後果
香港建造成本偏高,並非近年才有的現象,也不僅出現於政府工程或大型基建項目。早在10年前,已有報道提到,本港私樓建築成本比新加坡等地高近五成。政府2015年公布委託顧問研究亦顯示,本港整體建築成本在3年間累升21%,但勞工成本升幅只有12%,建築材料成本升幅更小,有人還質疑業界是否存在「潛規則」,導致項目投票價格被推高。2016至2020年,香港在「國際建造成本指數」一直位列三甲,之後雖然遇到疫情及經濟不景,最新排名降至第9,但仍列亞洲首位。隨着樓市下滑,有人更形容現在建築費比地價更貴。
工務工程方面,政府近年不時鬧出「天價工程」爭議,一個540米長行人天橋系統,估算造價高達17億元;一條全長僅2.3公里的幹路,造價可直逼70億元。政府財政緊絀,公帑豈能亂花。發展局去年底展開建造成本策略研究,並於近日向立法會工作小組提交文件,簡介初步研究結果。
文件提到,建造成本可分為四大類別,包括建築工人成本(約佔三至四成)、建材及設備成本(約佔兩成半至三成半)、機械成本(約佔一成至兩成),以及工程複雜性所引致的風險溢價、承建商的營運成本及利潤等(約佔一成至三成)。文件指出,新加坡、深圳及廣州等地工程造價比香港低約兩成至七成不等,本港工程成本高昂成因包括工人老齡化及人工成本高、設計標準高、審批流程長、工地山多平地少等。
本港工資成本比很多地方都高,乃是不爭事實。發展局提到,本地建築工人平均日薪約1270元,比倫敦低約兩成,但較新加坡高約七成,更比深圳高約3倍。可是工資水平不能抽空比較,還要考慮各地物價及生活水平,以至勞動市場情况。本港與內地的生活成本,不可同日而語,建築工人工資水平較高很正常,發展局文件亦認為本港工資屬合理水平。本港有聲音主張效法星洲,大量輸入建造業外勞,壓低工資成本,惟有關措施必將砸爛本地打工仔飯碗,當局必須顧及社會後果,不可貿然行事。事實上,政府去年放寬輸入建造業外勞,政策目標只是為了填補人手短缺,而非壓低成本;最近剋扣外勞工資事件頻傳,更令人關注一旦大開輸入勞工之門,會出現什麼情况。
香港是發達社會,在建築設計、勞工保障等方面持高一些標準,並不為過,當然這會增加建造成本,但如果有實際需要,也沒理由為了節省成本而妥協。舉例說,當局比較了香港、內地、英國和歐洲的建築設計標準及要求,顯示香港的設計及要求屬國際級水平,部分還因應了本地情况,如就混凝土抗壓強度、地基可承載力等附加額外條件,凡此種種,意味需要更多建築材料、工序及工時,成本自然也更高。不過話說回來,本港人口稠密,樓宇動輒數十層高,加上極端天氣及颱風吹襲等因素,建築標準訂高一些亦可以理解。當然政府亦應該檢視,有沒有一些標準及要求可作調整,藉以減低建造成本。
建築項目工程耗時愈長,建造成本也愈高。本港不少基建及建築工程,動輒耗時多年,比內地同類工程所花時間,隨時多出數倍,主因一般不在實際施工期,而是要花大量時間走官僚流程,所謂「施工期」其實有不少時間都沒有在真正施工,而是用在等候政府不同部門審批及測試等,有些地盤明明已開工,但中途卻長時間沒有進展,原因亦在於此。政府審批程序多且長,無可避免製造大量文書工作,導致承建商和顧問公司聘用更多人處理,同時亦拖長了工期。政府應大刀闊斧精簡流程、減少重複審議程序,這相信亦是較易入手的一環。另外,當局亦應鼓勵業界引入新科技,提高施工效率,這不僅有助縮短工程所需時間,亦有助應對工人老齡化對生產力的潛在影響。
投標價格指數創新高
「食水深」問題值得探討
本港樓市疲弱,發展商放慢建屋步伐;政府財政緊絀,也影響了大型基建項目的推進。今年以來,不少本地建築工人都表示開工日數減少,甚至面臨開工不足的問題,發展局考慮到勞動力供需情况,叫停輸入建造業外勞。換言之,業界應該不存在人手不足推高人工成本的情况,然而令人訝異的是,多項政府工程投標價格指數均呈升勢,其中建築署「建築工程投標價格指數」今年首季更創歷史新高。承建商的營運成本及利潤,是建造成本的一環。市道不濟下,投標價格指數卻創新高,外界難免會問,承建商是否變得「食水」更深。政府研究本港建造成本偏高時,不應忽略這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