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 善用交流合作平台

【明報社評】第27屆北京香港經濟合作研討洽談會(簡稱京港洽談會),本周稍後在北京舉行,行政長官李家超明天將率領大型代表團赴會。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從地方及區域層面加強合作,是其中一條重要進路。京港洽談會始於1997年,見證了兩地經貿合作不斷深化、涵蓋範疇和規模不斷擴大,投資方向由昔日香港單向輸入內地,到兩地投資雙向互奔。如今北京是內地科技基礎最雄厚、創新資源最集中的區域之一,香港在金融及專業服務等領域擁有國際競爭優勢,兩地產業互補性強,京港洽談會的重要性,有望進一步提升,特區官員和政商界應善用這類交流平台,多去了解國情和國策。

京港洽談會特首率團

陣容龐大突顯重視度

京港洽談會由兩地輪流舉辦,去年香港是東道主,今年則輪到北京。2018年,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率領代表團赴會,財政司長、商經局長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皆有隨行,惟之後幾年先有社會動盪,後有新冠疫情,洽談會要麼未能舉行,要麼只能採線上形式,直至去年才恢復正常。今次洽談會是繼2018年之後,再由行政長官親自率團赴京參與,隨行的包括財政司長及3名局長、貿發局及本港主要商會代表,以及一批工商界知名人士和企業代表,整個代表團人數過百,陣容龐大,反映了特區當局對洽談會的重視。

根據北京市政府介紹,今屆京港洽談會主題是「優勢互補,共創繁榮」,將探討兩地在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以及共建一帶一路等範疇的合作機遇。李家超昨天表示,特區政府會全力推廣香港優勢,聚焦金融、科技創新和商貿物流這三方面,推動京港合作,為兩地經濟注入更大動能,另外他亦會出席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創科局一個有關新型工業化的合作協議簽署儀式。今年7月三中全會後,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曾在不同場合,提到香港面對內外環境劇變,要識變、應變、求變,期望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深入了解三中全會精神,把握機遇銳意改革,加快推進香港由治及興。《施政報告》下月發表,夏寶龍會否在北京跟李家超及代表團成員會晤,同樣備受關注。

近年香港面對內外環境劇變,必須加快調整適應新形勢,要更好地發揮背靠國家、聯通世界的優勢,就要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區域性的合作機制,正是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平台和載體。回歸以來,香港在中央的支持下,與內地不同區域開展合作,分別建立了粵港、滬港、泛珠、京港、深港、閩港和川港等合作會議機制,然而特區當局多年來有否善用這些機制及平台,又是另一回事。以滬港合作會議機制為例,2003年舉行第一次會議,第二次會議竟要等到9年之後的2012年,之後才定期每3年舉行一次。京港洽談會作為兩地經貿交流合作平台,有好一段時間只是由財政司長率團赴會,無論規格、規模還是重視程度,皆嫌不足。

強化區域合作機制

加深認識國情國策

香港與內地經貿關係,由早期側重香港單向輸出資金和經驗,到近年愈益強調雙向合作優勢互補,京港洽談會也見證了這一轉變。隨着時代發展,京港合作範疇愈益廣泛,投資往來愈益雙向,洽談會涵蓋的主題亦愈來愈多元化。本世紀初,香港在京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累計才得五六千家,及至近年已逼近兩萬家,至於北京赴港投資項目也愈來愈多,單是去年備案的項目就有近200個,按年增長逾四成,主要涉及科研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租賃及商務服務業等。

北京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步伐不斷加快,人工智能、資訊科技、醫藥健康、集成電路等產業規模愈益龐大。香港近年積極搶人才、搶企業、谷創科,北京可以成為重要合作伙伴;與此同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貿易及專業服務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可以發揮超級聯繫人的作用,協助內地企業走向國際市場。京港兩地產業具有互補性,京港洽談會正好可以成為促進交流合作的平台。以去年為例,京港洽談會簽訂的雙向投資重大專案便達到34個,涵蓋商務、科技服務、文化旅遊、數字經濟等多個領域。隨着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京港洽談會的重要性,未來只會有增無減。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其中一個問題,是對國情和國策不夠了解,對於一帶一路建設、發展新質生產力等,要麼覺得抽象空泛難以掌握,要麼覺得事不關己。京港洽談會一類平台,正好可以提供機會,讓本港政商界透過具體合作和溝通,多些了解國家發展策略,從而部署配合,特區當局也應該好好善用,強化這類區域性的合作機制。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