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政府去年推出多項輸入勞工計劃及優化措施,至今批准輸入的外勞成千上萬,政府表示目前整體勞動市場人手仍然緊張,勞工團體則指措施已影響到本地打工仔生計,又關注剝削外勞情况。政府輸入勞工措施,在薪酬待遇等方面有明確規定,當局有責任加強監管執法,打擊剋扣外勞工資及濫收費用等行為,至於應否調整輸入勞工計劃,則要實事求是。部分行業正吹淡風,勞動力需求有所放緩,當局應優先保障本地勞工就業機會,然而亦有部分行業長期缺人,又或需進一步擴充人手,來滿足發展需要。當局有必要檢視不同行業過去一年人力供需變化,了解本地打工仔實際就業情况,再作考慮。
打擊剝削外勞
政府責無旁貸
去年初香港疫後復常,不少行業都面對人手不足問題,這一方面跟移民潮下勞動人口減少有關,另一方面亦因為3年疫情改變了勞動市場環境,部分行業重新出發,急需增加人手。放寬輸入勞工,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政府主要措施有二,包括針對建造、運輸、院舍護理等指定行業,設立輸入勞工配額計劃(下稱「行業計劃」),以及優化原有的「補充勞工計劃」,容讓部分本來不可輸入外勞的低技術工種,可以輸入外勞,為期兩年。行業計劃由相關政策局負責處理,計劃雖非永久,惟亦未設時限。至於「補充勞工計劃」雖有年期限制,但沒有配額規定,由勞顧會負責審批把關。
「行業計劃」輸入勞工配額合計超過2萬,當中不少配額已用掉。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方面,勞福局長孫玉菡日前表示,至今已批准輸入2.1萬名勞工,當中不少申請來自零售及餐飲業。孫玉菡表示,本港整體勞動市場人手仍然緊張,又重申輸入勞工的前提是本地勞工優先就業,補充勞工計劃規定必須先在本地招聘,不同工會亦會協助發布請人消息,僱主若無法在本地聘請到人手,才可申請輸入勞工。另外,孫玉菡早前在立法會亦強調,輸入勞工薪酬不得低於中位工資,旨在防止輸入廉價外勞損害本地工人生計,政府無意改變相關規定。
輸入勞工措施推出一年,當局認為成效理想;另一邊廂,勞工界則有聲音要求當局制訂煞停和減少外勞機制,認為本地工人福祉已受影響,部分行業失業率上升,剝削外勞情况亦有加劇之勢。香港建造業總工會表示,近期接獲多宗外勞剝削投訴,涉及外勞管理公司巧立名目濫收培訓費等,甚至還有剋扣薪酬及加班費等行為。
剝削外勞問題過往一直存在,有立法會議員稱,相關情况在護理、建造行業甚為普遍,餐飲業亦有零星個案。政府雖有為外勞舉辦簡介會講解權益,勞工督察也會到聘用外勞的機構巡查,然而予人感覺是「走過場」,效用有限。外勞處於弱勢位置,又擔心「不聽話」會丟飯碗回鄉,敢於挺身而出投訴者寥寥,工會接獲的投訴個案,有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剋扣工資、無償加班等情况,對外勞固然不公道;僱主以更低成本用人,亦必然令本地僱員工資進一步受壓。當局既然允許輸入外勞,就有責任匡正亂象,包括設立舉報制度、加強監管執法、嚴懲違規僱主及外勞管理公司;如有需要,當局可考慮跟內地當局商量,打擊無良中介。
過去一年,香港經濟表現不似預期,建築、餐飲、零售等行業皆受市道低迷影響,人力需求出現變化,實屬必然。以建造業為例,私人發展商因樓市疲弱放緩工程,政府面對財政壓力,亦延後了大型基建項目,無論建築師、工程師還是地盤紮鐵工人,近期都有不夠工開之嘆。工會調查顯示,從事建造業的受訪會員中,有16.2%失業,近三成則表示收入減少;亦有勞顧會勞方委員表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下,侍應、廚師、收銀等工種陸續輸入外勞,有前線工友和基層婦女反映求職變得困難。本港整體失業率長期維持在3%左右,惟不同行業落差可以很大,當局有需要深入調研,了解相關行業人力供需及勞動市場最新情况,再考慮是否需要調整外勞配額。
政府放寬輸入外勞,目的是補勞動力不足,滿足社會需要,既不能只顧資方利益,亦不能只考慮勞方訴求。香港人口老化,院舍服務需求有增無減,護理員長期人手不足,適度輸入外勞護理員有其必要;運輸業界司機不足,同樣屬於結構性問題,從乘客安全角度考慮,輸入外勞司機,總好過勉強僱用高齡司機。香港航空業尚未完全恢復,機場地勤人手仍然不足,明年三跑系統全面投入服務,需要更多人力,輸入外勞有助解決問題。
掌握勞動市場最新情况
輸入外勞視乎大局需要
當然,輸入外勞一定會對工資增長造成壓力,部分本地打工仔也可能因為加班機會減少,失去一筆可觀OT收益,然而政府始終要從大局出發,優先考慮社會和市民需要。補充勞工計劃其中一個常惹勞方詬病的地方,是部分僱主施展「假招聘」伎倆,故意刁難本地應徵者,變相將他們拒諸門外,然後聲稱「無法在本地聘請相關人手」,申請輸入外勞。當局有必要正視相關問題,勞顧會更要切實把關,不容僱主鑽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