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保交房有必要救樓市不必 加快配套改革保政府財政

【明報社評】內地多間銀行陸續宣布降低房貸按揭利率,一些銀行給出的優惠已經低於3厘。官方採取多種措施促進房地產業復蘇,用意明顯,但政策目標則顯得含混不清,究竟政府想「救樓市」,抑或只是為了「保交房」,還是不論何種房地產,只要能增加政府的賣地收入與賣房稅收即可。保交房是為了保障購房人的合法權益,合情合理,但救樓市是否符合三中全會有關「租購並舉」的改革方向,則可以商榷。地方政府財政要擺脫過分依賴房地產業稅費收入,不應戀棧「王謝堂前燕」,而是要加快其他改革措施步伐。

中央訂保交房具體任務目標

地方政府落實政策含混不清

國務院5月中召開全國保交房會議,明確目標是今年年底前,在全國範圍要保交房396萬套。央行推出配套政策支持,包括提供更多資金用於房地產貸款,並放寬部分合資格人士的購房首付比例。各地方政府對此積極應對,紛紛推出「因地制宜」的政策去落實執行,然而,一些土政策似乎有走樣變形之嫌。

觀乎各地方政府推出的政策,普遍執行的是降利率和減稅(契稅、印花稅),相當多的地方有以舊換新補貼,即購買更大面積的新房可以享受現金補貼,並且要求開發商或者政府收購其原來的房產;也有將出租房排除在擁有房產數量之外,自住的房子可以繼續享受購房利率優惠;還有結合鼓勵生育政策給予生二胎或者三胎的父母購房補貼,不一而足。

最大的政府行為,則是由政府動用公帑,收購積壓的商品房,作為拆遷戶補償、低收入人士保障性住房、人才房、周轉房用途,或者責令國企收購商品房作為員工宿舍或者以補貼價出售給員工。

中央政策出台3個月,距離今年結束還有3個月,現在正是時候檢查各地政府保交房的落實情况。然而,檢查只是為了監督中央指示是否令出必行,沒有檢查地方政府推出的措施,除了完成保交房任務,是否還有其他指向。

保交房是對工程已經近大半,因為資金斷裂而無法完成其餘部分,政府出面協調銀行將凍結的資金發放,專款專用,以及不同政府部門促成各項交樓要求。因為買家已經付足樓價全額,或者已經做銀行按揭,在未收到樓前就要開始供按揭,買家要求保交房,政府協調保交房,都是合情合理。

然而,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其他措施,顯然是超出保交房目標,進而觸及救樓市的「灰色地帶」。鼓勵生育政策也是國策,現金補貼第二胎、第三胎也無可厚非,但將補貼指定用於購房,變相成為救樓市政策,則墮入了「灰色地帶」。政府要為低收入群體提供保障性住房,為吸引人才提供人才房,都是政府的「指定動作」,但動用公帑去買房產,用於保障房或者人才房,雖然結果是既提供了住房,也為地產商提供資金流,或者是減少銀行的壞帳,兩個結果都是無可非議的,但政策目標不明確,卻可能會引人懷疑,為什麼要救樓市。

房地產業無論對全國整體以及地方來說,都是舉足輕重的行業,一業興百業旺,道理十分顯淺,不能遏抑房地產業幾乎是「共識」。今年頭7個月,廣東省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16.9%,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9.1%,拖累全省經濟增長持續放緩。

房子只住不炒可租購並舉

買房才能有戶籍有違原則

然而,過去的教訓歷歷在目,房地產開發商「空手套白狼」,政府過分依賴房地產業稅收,而今大部分城市政府都要勒緊褲帶過日子,公務員和教師醫生減薪,甚至要將過去的獎金「回吐」。還有地方政府為錢到處打主意,竟然在免費通行的國道上設卡收費,真的是「狗急跳牆」,全民為房地產商「過失」付出代價的情形不能再重複。

民眾要安居樂業就要有房地產業,但安居未必一定是要買房子,若然租金在合理範圍,而且樓價並非只升不跌,人們無需要非買不可,租房不買房也可以令房地產業健康發展。三中全會決定其中一個改革措施是再次肯定「租房購房並舉」,以多渠道、多主體提供住房,切實執行房子「只住不炒」的大原則。

優化房地產政策是為了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是作為促進整體經濟的其中一環,而不是要救樓市。補貼房地產業,保證開發商可以穩賺不蝕,甚至保證利潤,只會重蹈覆轍。

優化房地產業健康發展,需要配套措施,目前一些城市仍然將購房作為條件,比如取得大城市的戶籍資格,或者非戶籍人士子女就讀公立學校等。只有加快落實其他改革措施,比如稅制改革,讓地方政府減低對中央上繳的比率,以及開闢新稅種等,讓地方政府有穩定收入來源,才可以大幅減低對賣地賣房收益的依賴。

改革是系統工程,觸一髮而動全身。保交房是暫時的,優化房地產市場和改革地方政府收入來源是全局的。現在看來,有些地方政府是藉保交房而拒絕房地產市場和地方政府財政改革,沒有大局和長遠觀念,出現這種現象值得令人深思。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