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蘇利文訪華受禮遇 中美戰略溝通務實

【明報社評】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上周訪華三天,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舉行新一輪中美戰略溝通。這是美國安顧問時隔8年再次訪華,亦是蘇利文任內首次訪華。王毅與他前後談了6輪,逾11個小時,達成連串具體共識:兩國領導人近期將作高層溝通,適時舉行兩軍戰區負責人通話、第二輪人工智能政府間對話,繼續開展禁毒、執法、非法移民遣返、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合作,繼續就中東、烏克蘭、朝鮮半島等國際熱點問題保持溝通。蘇利文此行並無重大突破,談不上碩果纍纍,亦非空手而回。特別是他在最後一日,分別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會面,被指獲特別禮遇,反映中方對中美關係以及戰略溝通管道的重視,亦未因拜登退選而視其為跛腳鴨政府。

蘇利文被認為較務實

溝通次數多於布林肯

距離美國大選投票日還有兩個多月,中美關係迄今未成為美國選戰焦點話題。對於蘇利文今次北京之行,之前一般預料無非是再一次各說各話,在今年餘下「垃圾時間」(Garbage time)管控風險。惟從雙方對今次戰略溝通「坦誠、實質性、建設性的討論」的評價看,溝通比較順利,達到預期目的:雙方對一些重大問題立場進一步澄清,重申了繼續推進三藩市峰會達成的合作共識,同意下階段繼續保持高層交往和溝通;對於管控分歧,雙方各自亦有了進一步認知。預料習近平與拜登近期將會通話,在稍後的巴西G20和秘魯APEC峰會上,亦可能會面。

今次是王毅和蘇利文的第4次戰略溝通,之前3次在第三國,包括奧地利、馬耳他、泰國,另外兩人還有1次在華盛頓會晤,美方分析認為,這種「戰略溝通」(strategic channel of communication),意味美方恢復了「基辛格式接觸」,即由總統國安顧問繞開國務院,直接、低調地與中方打交道,確保兩國關係不至於失控。去年1月的「間諜氣球」風波,確令中美關係陷入低潮,直到5月王毅與蘇利文的維也納首次「戰略溝通」後,中美關係才告融冰。

在拜登政府中,中方與蘇利文的溝通次數最多,多過與國務卿布林肯溝通的次數,對蘇利文的印象認為其相對務實一點。他今次北京之行,獲內地傳媒跟蹤報道,調門正面積極,其多名隨行人員能講流利中文或具中國經驗背景,亦被視為可以「讀懂中國」、避免戰略誤判。

其實,蘇利文今次訪華,是在年初的計劃之內,在美國大選即將舉行、拜登任期很快結束之際,如期舉行這一輪中美戰略溝通,顯示雙方互有需求,各有一些重要關切,希望通過戰略溝通來推動處理。這些關切議題未必出現在公開聲明中,但卻在10多個小時的溝通中被提到。如果說習近平會見蘇利文,是因去年10月王毅訪美期間見了拜登,體現外交上的對等的話,今次張又俠與他的會面,可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突破,而且中方同意開啟兩軍戰區級將領通話,亦是蘇利文此行的重要成果之一。

上一次中央軍委排名第一的副主席會見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已經是8年前,2016年范長龍上將會見了到訪的奧巴馬總統的國安顧問蘇珊賴斯。去年三藩市習拜會的重要共識之一,就是全面恢復軍方溝通機制,今年6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安全論壇」期間,美國防長奧斯汀與中國新任防長董軍首次面對面會晤,重申了重啓兩軍直接溝通渠道。今次張又俠會見蘇利文,顯示在台海與南海情勢微妙、中東與俄烏兩場戰爭未有停息的背景下,中美對於雙方軍隊避免對峙衝突的重視。近日傳出美方認為中美可能開啓「核武對話」的消息,相信亦與此背景有關。

開啟軍方溝通新管道

台灣議題分歧未縮窄

當然,對於台灣、南海、俄烏戰爭等議題,中美之間的分歧未見縮窄,張又俠表示,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踰越的紅線」,並要求「停止美台軍事鈎連,停止武裝台灣,停止散佈涉台虛假敘事」。但蘇利文在北京臨行前的記者會上,堅稱美對台軍售受「一中政策」指引,「實際上幫助維持了跨台灣海峽的和平穩定」,顯示美方對台說一套做一套的策略不會改變。中方引述蘇利文與王毅溝通時表示,美方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獨」,不支持「兩個中國」,不支持「一中一台」。近年中方多注重美方「不支持台獨」的承諾,後兩個「不支持」已較少提及,今次重提後兩個「不支持」,應是針對美方重新企圖詮釋聯合國的2758號決議,為未來可能引發「台灣主權未定論」的法律戰做準備。

就在蘇利文訪華前幾日,美方以支持俄羅斯軍事行動為由,宣布制裁42間中國公司,其中不少是設在香港的皮包公司。這是典型的美國外交手段,即在談判之前先出牌施壓,再當面施壓,但這種招數對中國基本沒用。美國在中東、歐洲陷入兩個戰場,亞太區航空母艦已全數開往中東,美國已很難從實力地位與中方談判。在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依舊拿不到,蘇利文此次北京之行,對此應該有深刻體認。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