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香港搶人才的舉措,吸引海內外人才關注,還成為獲中央肯定的政策,中共三中全會決定中有專門的表述,「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特首李家超日前表示,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已吸引逾34萬人申請,超過21萬個案獲批,逾14萬人已來港。然而,中央官員來港宣講三中全會決定時,提出除了吸引人才,還要用好人才,做好人才與產業對接,令來港人才有用武之地。言下之意,除了追求人數,還要令到人才更加有效為香港未來發展服務,也要用好人才方能留住人才。特區政府應該盡快拿出優化政策的方案。
人才來港數字超原定目標
是否錯配明年續簽見真章
香港確實需要搶人才,因為香港新的發展方向,要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這方面的人才在全球都稀缺,全世界都在搶,很多地方都給出一些優惠,包括「安家費」和科研經費,才能吸引人才。香港得天獨厚,只憑給予居留權就一下子吸引了10多萬人來港,應該算是取得「驕人」成績。但這個數據還沒有經過考驗,因為獲得批准的申請者是否真的會來,來了是否從事相關的高薪工作,可能要等一年後才見真章,知道這些人才是否符合續簽條件,即所從事的工作是否相關和達到一定的工資水平,他們當中可能會主動或者被動地放棄續簽。
目前數據顯示,獲批的申請個案,大部分來自內地,包括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經驗的內地人士。香港海納百川,沒有任何理由也不應該歧視內地人士,况且內地創科產業的先進企業培育了不少人才,內地也有很大的創科市場,來自內地或者對內地市場有認識和人脈關係的,也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然而,香港的定位是國際創科中心,瞄準的目標不僅是內地,還有國際市場,當然也就需要懂得研發適合國際市場產品與服務的人才。「背靠祖國,面向國際」這個香港的總體定位,對於建立國際創科中心和吸引國際人才來港服務,也是適用的。
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使命,除了國際的元素,還有高端的條件。香港要搞的國際創科中心,也應該是以「高地」為目標,所以才需要在研發或者策劃管理方面的高端人才,這就需要高端的企業來成就整個產業,關鍵是能否吸引到高端的企業來香港,否則,香港不但搞不成高端的創科中心,也吸引不到高端人才。
香港原來的高端人才標準是看申請者是否獲得國際排名百強大學學位,這個標準是國際公認,但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內地有一些大學是針對軍工技術、航天科技,他們的科研成果是不會發表在國際公認的學刊,自然難以成為百強,加上被美國打壓,成為制裁對象,自然不能入選百強。香港有意放寬對高端人才的單一標準,是正確的一步,未來可以有更多元的考慮。
特首李家超又透露,目前有超過100間有潛力和具代表性的重點創科企業,洽談好在香港落戶或擴展業務,為本港帶來合共超過520億元的投資額,創造超過15,200個就業機會。正在拓展的香港科學園,以及即將建成的河套工業園,可以為這些企業提供場所,但能夠吸引到足夠的國際高端人才來港就業,單憑給居留權恐怕是缺乏競爭力的。居住條件是香港的短板,目前有些來港的人才,在香港工作,卻在深圳居住,需要每天往返兩地。而香港的人才宿舍,所能提供的單位寥寥可數,特區政府也有意提供優惠,但從批准撥款到建成人才宿舍,需要3年時間,恐怕很多有意落戶香港的企業也會變成明日黃花。
高端人才高端產業相輔相成
政府只提成績不利檢討得失
高科技產業首重研發,過去的模式是由大學做科研,然後將成果轉化成商業生產,但創科產業講求「只爭朝夕」的速度。而頂級的企業都擁有龐大和頂尖的研發隊伍,研發經費可以獲得稅率減免是一種優惠條件,國家級的科研經費也是關鍵。三中全會決定的其中一條,是「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即是說,今後中央在發放科研經費方面,將會向企業有所傾斜。
若然香港能夠吸引到這樣的大型企業來港,對於成就國際創科中心,以及吸引國際高端人才,才是相得益彰。這或許就是中央宣講團沈春耀在回答提問時所指的經驗所談,「內地是將科學、教育與人才『扭在一起』,為創新產業創造環境」。特區政府的招商引資政策,應該考慮到人才與產業對接的因素。
香港目前在搶人才方面,在數字上已經超出原來設定的目標,特首李家超表示,在10月份發表的《施政報告》,將會着墨人才政策。但他表示,「政府積極搶人才、搶企業、促創新,已取得一系列正面成果。」既然已經取得一系列成果,即毋須檢討得失,但觀乎中央官員來港就此政策的表述,使用的言辭是「除了吸引人才,還要用好人才」,很明顯是指香港的人才政策尚有改善空間,特區政府不能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