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鄧小平誕辰120周年,全國人民都以不同方式,循不同角度,緬懷他一生的功績。香港人尊稱他為鄧公,主要是讚賞他以「一國兩制」的理論與方式,收回並行使對香港的主權,這是毫無異議的。時至今日,針對香港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鄧小平治國理念的啟發,首推他的改革精神。綜觀鄧小平對改革所提倡的精神,與踐行改革的做法,可以歸納為4個方面:慧眼識改革、改革需勇氣、改革有決心,以及推動改革的魄力。香港應該認真總結,我們缺的是哪一點,應該如何迎頭趕上。
獨具慧眼尊重知識分子
南方講話彰顯改革決心
鄧小平對改革的慧眼,是他能夠鑑別社會發展中最突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最適合的切入點,去施行改革。「文革」後重新主持中央工作,鄧小平做的兩件頭等大事,一是恢復高考制度,二是舉行「全國科學大會」。前者是昭示天下,發展經濟需要知識和人才,用公平、公正的方法來錄取人才加以培訓,是當前第一急務,而且是破天荒地在一年之內舉行兩次高考,為年輕人帶來無限機會。在科學大會上,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全國知識分子感到重新獲得尊重,繼而投入精力為經濟發展搞科研。鄧小平能夠準確地認清,要搞現代化,首要是尊重知識和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獲得「賦能」,就可以創造出一切可能,事後證明,鄧小平獨具慧眼。
改革需要勇氣,而在中國某些特定的環境,還需要無比的勇氣。鄧小平恢復領導地位後,在1978年底主持的第一個重要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劃時代決定,放棄階級鬥爭為綱,提出全黨工作重心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即發展經濟、實施改革開放。這個決定在今天看來是一往無前的趨勢,但在當時仍然處於「文革」餘毒未清,大量高級幹部是在「文革」期間冒起,改革要觸動很多人的利益,對外開放充滿不確定的未知數,提出改革開放為國策,並說服全國接受,確實需要無比的勇氣。
改革開放成為國策,但改什麼如何改,大門開放多大,大家都毫無頭緒。即使被稱為改革「總設計師」的鄧小平,也只能提出「摸着石頭過河」,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不改革死路一條,改革路有萬千條。今天大放異彩的深圳特區,在開始的時候還被某些高層領導,質疑這裏是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在這種情况下搞改革開放,加上是史無前例地將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逐步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過程必然是起伏跌宕,上世紀90年代初實施的「治理整頓」緊縮政策,令到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同時令一些人對改革開放路線產生懷疑。
時年87歲高齡的鄧小平,在1992年從北京南下,足迹遍及武漢、深圳、珠海和上海,他在深圳提出,「特區姓社(社會主義)不姓資(資本主義)」,實際上就是回應那些對改革開放路線的質疑;並且提出「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鄧小平對於改革開放的決心,只要認定是可行的方案,即使一時遇到挫折,仍然要堅持「改革不走回頭路」。全國奉行改革開放的決心,是他老人家帶頭踐行,並在必要的時候,再以有力的證據與事例,以及堅定的信心,鼓舞全國人民對改革開放的決心堅持不懈。
香港缺乏改革意識走彎路
由治及興需改革決心魄力
認清改革開放方向,以氣壯河山的勇氣,以及矢志不渝的決心,雷厲風行地將改革開放逐步推進,還需要大刀闊斧的魄力。改革開放是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經常會產生一些矛盾,要鼓勵人民先富起來,就會跟「精神文明」有牴觸;改革的膽子要大一點,就可能出現步伐不穩;改革要放權,就一定會出現貪污腐敗。解決這些矛盾與衝突,鄧小平「敢作敢為」,不會畏難怕事,而且在原則與靈活之間顯示出他的機智,沒有這般魄力,改革開放可能就會半途而廢。
香港因為缺乏改革的慧眼走過彎路,在一段時間社會不穩定,中央出手令香港由亂及治,香港經濟發展缺乏新的增長點,中央提出並協助搞高新科技產業。訂定改革的方向之後,還需要勇氣、決心和魄力去逐步推進,才能實現由治及興。
改革的勇氣是困難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升級換代,更加需要勇氣。香港過去依賴加工業、轉口貿易,成就「小龍」的模式,但這些成功要素已經不復存在,要在高新科技產業闖出一條血路,特區政府和工商界必須拿出一往無前的勇氣,遇到困難要以堅定的決心去堅持,領導層更加需要無比的魄力,帶領社會與市民克服困難突出重圍,香港才能盡快享受改革的紅利。
鄧小平在推行改革開放中樹立榜樣,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心中始終是以民為本,以發展生產力帶領人民發家致富,從而達到國泰民安。香港紀念鄧小平最有意義、最值得做的事情,是要認真反思,缺乏改革意識的根源是什麼,然後對症下藥急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