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印度總理莫迪歷史性訪問烏克蘭首都基輔,是兩國自1992年建交以來首位到訪當地的印度總理。對於今次訪問,印方強調推動結束俄烏戰爭的和平解決方案,塑造和平締造者形象。烏方則重視印度的發展中大國地位,希望藉此擴大來自「全球南方」國家的支持。外界多認為,莫迪今次訪問有走鋼線、在俄烏之間保持中立的平衡外交意味,同時亦有意向美國輸誠。而印度在國防工業方面有求於烏方,亦是莫迪此訪的一大誘因,從印烏聯合聲明重點提及「持續軍事技術合作」來看,恐非空穴來風。此訪充分反映印度追求實利的機會主義外交路線,惟這種豪賭注定成果有限,最終能為印度爭取到多大國家利益,仍有疑問。
消除上月訪俄負面影響
印俄關係深厚難急轉彎
莫迪此行雖說是訪問波蘭、烏克蘭兩國,但因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鐵路是到基輔的唯一通道,而波蘭是乘火車進入烏克蘭必經之地,所以,莫迪此行「戲肉」就是基輔之行。個半月之前莫迪到訪莫斯科,在他抵俄當日,烏克蘭一間兒童醫院被指遭俄軍導彈攻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曾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痛批其「極度令人失望,這是對和平努力的毀滅性打擊」。當時正值華盛頓舉行北約峰會,決定加強支援烏克蘭,輿論指莫迪訪俄「彰顯西方孤立普京策略失敗」,美國副國務卿坎貝爾直指其訪俄時機「很成問題」。
今次莫迪不惜長途跋涉,來回乘近20小時火車到訪基輔,與澤連斯基連袂參觀紀念戰爭期間死去兒童的展覽,被認為是消除上次訪俄負面影響的平衡安排,嘗試改變印度被視為親俄羅斯立場的印象。
不過,莫迪在烏克蘭期間,仍然避免譴責俄羅斯,只說「堅決支持兩個交戰方之間實現和平」,他啟程前更稱,「沒有任何問題可以在戰場上解決」。隨行的印度外長蘇傑生更為俄印的能源交易辯護,稱印度繼續進口俄油,因為新德里「一般不會制裁任何國家」。
其實,印度對俄烏戰爭的立場與中國相差無幾,除避免譴責莫斯科外,維持與俄正常貿易,對聯合國的譴責決議均投棄權票,亦被認為是對俄有影響力的大國。只不過由於中國是西方針對的焦點,印度則被西方認為是可以牽制中國的伙伴,所以受到不同對待。在中國對俄貿易被西方以放大鏡檢視的同時,印度主動宣揚向俄出口軍靴,卻被西方輿論無視。
印度傳統上與莫斯科保持密切的經濟和軍事關係,俄羅斯是印度武器和廉價石油主要供應國,俄烏戰爭爆發後,印度不斷增加進口廉價俄油,40%以上的石油進口來自俄國。去年俄印貿易額大增66%,今年首季按年又增兩成。而印度與烏克蘭的貿易額,從2021年33.8億美元降至2022年25.8億美元,去年繼續下降。莫迪就任總理10年,與普京會面17次,其中他到訪俄羅斯6次。儘管現在俄羅斯外交處於弱勢,莫迪亦不會在印度總理32年來首次訪烏時,就作出挺烏反俄的急轉彎。在烏軍攻入俄國境內的新變局下,俄方已暫時關閉談判大門,莫迪的所謂調停亦是姿勢大於實際,注定難有成效。
莫迪訪烏的另一目的,就是尋求與烏方的軍工合作。印度海空軍戰艦戰機多為蘇製(俄製),這些軍備的動力系統,大多來自繼承了蘇聯頂尖軍工技術的烏克蘭曙光機械設計生產聯合體(Zorya-Mashproekt),該公司亦是世界三大船用燃氣渦輪發動機製造商之一。據報俄羅斯為印度海軍設計的塔爾瓦級護衛艦(Talwar class Frigate),發動機就由「曙光」提供。但俄烏開戰後,該公司在尼古拉耶夫(Nikolayev)的廠房屢遭轟炸,烏方未能按時交貨,拖延至今。今年7月印度船廠獲俄羅斯技術轉移自造的一艘軍艦舉行下水禮,據說都未安裝動力系統,成了「空殼船」。而印度空軍仍在服役的安-32中短程運輸機,引擎大修亦需「曙光」技術服務。有消息稱,印方有意游說烏方轉讓技術,或將「曙光」工廠引入印度,莫迪此行所談「軍事技術合作」,就是此事。
軍備發動機有求烏方
印追求實利弄巧反拙
印度作為發展中大國,是全球南方的重要力量,亦是多極世界的支持者,與俄羅斯、中國一樣是金磚國家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但印度外交卻熱中於機會主義路線「走精面」,追求短期利益。因此,印度6月出席了烏克蘭主導、拒絕俄羅斯參加的瑞士和會,卻又拒絕連署和會公報;莫迪在個半月內分別與普京、澤連斯基兩人擁抱,恐怕全球亦無一國元首可以做到。印度這類首鼠兩端的作為,令其在多個國際組織中都扮演了「迫力皮」(Brake pads)的角色,或可得利於一時,卻難持久於世。
任何國家都不是傻瓜,在莫迪到訪前,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主任耶爾馬克說,「我們尊重印度……但現在必須說清楚誰是侵略者,誰是受害者」。印度的近鄰孟加拉國親印總理最近倒台,背後就有美國的影子。而俄羅斯與印度的死敵巴基斯坦,近年關係亦日益密切,印度缺乏大局觀的左右橫跳,最終或陷自身於孤立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