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粵港通關費時失事礙交流 改革勢在必行模式可探討

【明報社評】粵港兩地通關人數節節升高,繁忙紀錄屢創新高,但通關模式多年不變,嚴重影響效率,更令旅客無法體驗「旅途愉快」。近日內地研究機構在全國港澳研究會官方刊物《港澳研究》發表研究報告,呼籲「最大程度降低口岸對於人員流動的阻力作用」,建議選擇「聯合查驗,一檢雙放」模式作為優先方案。姑勿論這個建議是否可行,但文章的一個信息值得思量,就是目前費時失事的通關安排不可取,必須改革。至於如何改,用什麼模式,粵港兩地政府可以商量,而且必須盡快實施。

通關人數不斷破紀錄節節高

交通成本下降蓮塘口岸爆滿

在過去的周六,粵港兩地陸路口岸往來人員達到836,863人次,比去年同月中一個周六的819,760人次略有增加。相信這個增加的趨勢將會持續,而且增幅會愈來愈大,港人到內地消費,特別是周末前往的人數增加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內地對外開放特別是單邊對外開放的措施日新月異,幾十個國家旅客可以免簽證入境,利用香港機場轉到內地的勢必增加,上月又批准非中國籍香港居民可以申領來往港澳通行證,免除簽證的繁雜手續,往來內地次數也會增加。香港搶人才計劃,已經吸引14萬人來港,他們無論是定居香港還是深圳,「兩頭走」的人員又添新血。今年頭7個月訪港旅客達到2500萬人,同比上升52%,他們大部分都是經陸路進出香港。種種因素顯示,粵港兩地的通關設施已經追不上時代的需求,有改善的必要。

粵港兩地人員通關的原因有多種,旅遊、商務、深圳居住香港上班,以至跨境學童等等,不一而足,他們選擇通關口岸的因素各異。但一個數字值得注意,去年8月19日經蓮塘口岸往來的人次為51,726,今年8月17日為78,261人次,增幅達到51%,簡單的原因是北上消費港人經蓮塘過關的交通成本因素,有直達巴士可以到蓮塘口岸,特別是60歲以上香港居民可以享受2元乘車優惠,說明任何一個因素的改變,都會影響通關人員對過關口岸的選擇。若然改革通關辦法,降低輪候時間,相信也會帶來改變。

目前粵港兩地陸路口岸的通關模式是多樣化的,有兩地兩檢,羅湖、落馬洲、港珠澳大橋口岸等都實行這個模式;有一地兩檢,高鐵口岸、深圳灣口岸以及即將完成改造工程後的皇崗口岸。兩地兩檢費時失事,特別是港珠澳大橋口岸,旅客必須通過兩次車程,攜帶行李上車落車排隊過關,增加過關所需時間和不便。一地兩檢未必可以減少通關時間,但起碼可以減低過一關走一段再過一關的麻煩。

粵澳的通關模式更加多樣化,甚至更加先進。拱北關是傳統的兩地兩檢,也有「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在港珠澳大橋口岸實施;而一地一檢,橫琴口岸實施的措施,不但在同一個關口檢查,而且是粵澳兩方都實施只管進關,放開出關,旅客從珠海方出境,只需查驗進入澳門所需的證件,港人用香港身分證即可進入澳門,從澳門進入珠海,用港澳通行證過一次關即可。便捷程度是各種通關模式中最大最快。

證件行李檢查可改其一不改其二

通關模式因應經濟社會變化改革

討論通關模式還有一個問題要澄清,通關其實牽涉3個方面和3個政府部門,證件查驗是出入境部門,貨物或旅客行李查驗是海關部門,還有人員和貨物的衛生檢疫。由於粵港澳分別屬於3個關稅區,而且兩地商品價格還有一定差距,大宗貨物或者旅客自帶物件和貨幣,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不查驗會導致走私活動猖獗。檢疫也是必須的,雖然新冠疫情過去,但中國是農業大國,土壤污染和物種侵害都會為農作物帶來危害,3地對植物的進關規定各異。但人員證件、貨物價值與檢疫要求不能混為一談,有些可以放寬,有些還需要嚴格實施,港珠澳大橋口岸目前海關與檢疫部門實施只管進關,放寬出關政策,即旅客出關不查行李,進關則嚴查,而證件檢查則與其他口岸一樣,即是說,通關模式改革可以只改其一,不改其二。

內地智庫撰寫文章,研究改革通關模式,刊登在官方刊物,引起一陣熱議,其實中央部門對任何政策都會不時提出改革建議,過去是作為內部討論,不會公開發表,而今提高透明度,將討論公之於眾,讓老百姓有知情權這種做法值得肯定。無論是智庫提出,抑或是官員通過調查研究提出建議,都不是一錘定音的,還可以有討論的空間。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人員提出,採用「聯合查驗,一檢雙放」模式及「清單授權,單邊驗放」模式,是否可行,可以討論,前提是不能改變按照《基本法》規定,香港保留原有關稅區的做法,同時對旅客個人資料的私隱政策,必須在最大程度下加以限制採集和使用。

關鍵問題並非如何改革、何時改革,而是必須改革。改變現存費時失事的做法,勢在必行,至於採取什麼模式取代,可以由粵港兩地政府,以方便旅客通關,促進人員交流為原則,從長計議,充分合作,爭分奪秒拿出改革方案。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