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政府近年推出多項計劃「搶人才」,當局表示至今已有超過14萬人抵港,惟亦有調查顯示存在人才供求錯配情况,來港專才受訪者有兩成目前未有工作。香港之前受移民潮及疫情封關影響,流失大量人才,政府推出「搶人才」之初,多少有應急成分,以量為先可以理解,然而「搶人才」同時也是提升香港競爭力的長遠策略,必須與產業發展政策緊扣,才能發揮最大效果,政府下階段的搶人才策略,需要更具針對性。專才來港後未能找到工作,問題不一定出在人才本身,而是香港產業不夠多元,未能提供合適職位讓他們一展所長,當局要有清晰全面的產業政策,優化人才計劃才容易對焦。
人才供求存錯配
政府須留意情况
「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是現屆政府「搶人才」重點措施,推出至今超過一年半。政府上月交予立法會的文件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高才通收到近9萬宗申請,當中7萬宗已獲批,約5.6萬名申請者已來港,伴隨來港的受養人(例如子女等)亦超過6萬;若計及其他人才入境計劃,來港人數就更多。根據政務司長陳國基日前說法,自2022年底各項優化輸人才入境安排推出以來,當局總共收到34萬多份申請,當中逾21萬份已獲批,超過14萬人抵港,遠超原先目標。當局形容過去一年半「搶人才」成績令人鼓舞,除了延攬內地人才,下半年也會在東南亞、歐洲等地舉行推廣活動,加緊向人才招手。另外,政府也在研究優化「高才通」計劃,涵蓋更多大學。陳國基解釋,儘管有些大學不在全球百強名單之內,但某些科目很出名,值得納入人才網之內。
「高才通」計劃容許申請者來港後再找工作。政府早前表示,逾半「高才通」抵港人士已就業,主要是金融服務、創新及資訊科技及商貿,月入中位數約為5萬元。不過也有一些專才來港後慨嘆搵工難。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一個多月前舉辦「國際高才交流會」,有與會的高才通申請者便覺得,香港就業市場對海外專才的接納度不足。該會與教聯會上月訪問近600名經各項人才計劃來港專才,當中七成循「高才通」來港,絕大部分來自內地,結果顯示逾兩成受訪者現無工作,調查亦發現已定居香港受訪者中只有9%置業,32%受訪者每月家庭收入少於5萬元。
專才來港需要時間適應,兩成受訪者未有工作,比例算不算高,難以斷言,畢竟部分人可能是剛取得簽證或來港不久;就算是已經就業的專才,也有可能是為了生活而暫時「屈就」,選擇專長以外的工作。彭博社早前一篇報道提到,近年大量內地求職者湧入香港保險業,原因是他們對跨境職場生涯和薪資前景感到失望,但又不想輕言放棄,唯有試試當入職門檻較低的保險經紀,繼續留在香港。這些人當中,有多少人是透過各項人才計劃來港,外界不得而知,但來港賣保險肯定不是人才原先的期望,也不是政府「搶人才」的目標。
近年港股表現疲弱,很多金融機構和投資銀行都要裁員,然而現時來港人才卻以金融服務業為主,反觀一些求才若渴的行業,例如生物科技等,卻有缺人之嘆。今年初,德勤聯同科大商學院發表的一項研究便提到,逾六成受訪科創企業表示在港難以招攬足夠人才。凡此種種都顯示,本港人才供求存在錯配情况。政府「搶人才」措施,必須更具針對性,否則只會出現某些行業持續缺人,另一些行業則出現飽和現象。
人才總是跟着發展機會走,倘若他們來港後,發現難以一展抱負,自然萌生去意。即使有部分內地專才是考慮到子女讀書升學前景而來港,考慮到香港生活成本高昂,若沒有薪酬優厚的工作機會,要撐下去也不容易。最新調查顯示,逾三成來港專才家庭月入不足5萬元,倘市場不能提供更高薪酬,要他們留在香港發展實有難度。
政府「搶人才」措施出台之時,正值移民潮高峰期,香港流失大批中高層管理人員、專業人士及高學歷年輕人,各項人才輸入計劃具有「應急」效果,有助盡快填補人才缺口。隨着移民潮穩定下來,加上不少企業受經濟下行影響需要節省成本,有意見質疑來港專才是否「供過於求」、政府是否應該「提高門檻」收緊審批,云云,然而這是一種相當短視的看法。「搶人才」不止是為了應付一時的人力缺口,更是為了促進香港長遠發展。上月中共三中全會通過的深化改革文件,提到「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特區政府需要優化「搶人才」政策,力求精準切合香港長遠發展需要。
產業政策愈清晰愈具體
搶人才策略愈一目了然
香港產業單一化,過度依賴金融及地產,近年這兩個行業吹起淡風,整體經濟和庫房收入頓時備受壓力。香港經濟需要升級轉型,產業多元化正是其中一個重點。不同領域專才來港,有助本港產業多元化,而多元化的產業環境,又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到來。政府人才政策要對焦,首先必須有全面的產業政策,鎖定哪些產業適合香港,以及如何推進發展。產業政策愈清晰具體,需要吸引什麼人才,愈容易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