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跨境醫療融合互補 開拓高端市場吸客

【明報社評】政府將7間大灣區醫療和牙科機構,納入「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其中3間深圳機構本周三起接受醫療券。本港醫療資源緊缺,公營醫療系統長期超負荷,專科服務輪候時間甚長,推動跨境醫療融合,將部分醫療需求分流到深圳,可以減輕本地公營醫療系統壓力。大灣區融合,要旨在於優勢互補,香港既要把握機遇,亦要敢於面對挑戰。跨境醫療服務,除了「北上」,也要「南下」,當局應致力開拓醫療旅遊,發揮私營醫療市場優勢,令香港發展成為大灣區以至亞洲區的高端醫療服務中心。

深圳3服務點收醫療券

長者北上求醫勢將增加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下稱試點計劃),將醫療券適用範圍擴展至大灣區內合適的醫療機構。今年初,政府宣布將7間內地醫療機構納入試點計劃,當中的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及中山陳星海醫院,分別於6月底及7月中起接受醫療券。及至本周,深圳3間醫療或牙科機構亦開始接受醫療券。醫衛局表示,餘下兩個分別位於東莞及廣州南沙的服務點,預料下月初將會開通。

近年愈來愈多長者選擇到內地安老,讓長者醫療券「過河」北上,可以免去他們舟車勞頓返港覆診看病之苦。試點計劃推出之前,只有港大深圳醫院兩個服務點接受長者醫療券,規模有限,效用不大。現在當局增加7個服務點,對於在內地灣區城市生活的香港長者,無疑方便得多,然而有別於早前廣州中山開通的兩個服務點,最新開通的3個服務點,皆位於跟香港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由於地理上的方便,以及收費上的優勢,相信本港不少長者會考慮「攜券北上」,使用當地3間指定醫療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從這一角度而言,這3個服務點的開通,除了服務長居當地的香港長者,對於跨境醫療服務融合,也有重大意義。

大灣區融合加快,牽涉經濟、社會、民生很多層面,其中一個最多人談論的現象是港人北上消費。香港生活成本之高,全球數一數二,反觀內地各方各面都遠比香港便宜,產品及服務質素也不斷提高,性價比優勢明顯,加上港匯偏強,都助長了北上消費之風。雖然部分港人對內地醫療水平仍有疑慮,對本港醫療服務更有信心,然而若只是一般身體檢查、牙科服務,又或一些沒有多大風險的小手術,內地醫療機構的服務,論性價比確實很有吸引力。以種牙為例,市民光顧本地私家牙醫,隨時要花上數萬港元,反觀深圳種牙收費只是四分之一左右。有香港長者亦稱,已試過在深圳使用醫療券看眼科門診做檢查,開支僅為香港的三分之一。

香港把握融合機遇

可成國際醫療中心

本港公營醫療人手緊絀,公院醫生佔全港醫生總人數四成多,卻要照顧全港九成住院病人,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愈來愈長,等上一年實屬等閒,牙科街症服務同樣嚴重不足。不少長者受慢性疾病困擾,「小病等到變大病」,情况並不罕見。跨境醫療融合,可以分流部分市民需求,彌補本地服務供應之不足,亦可減輕公營醫療系統壓力。內地醫療機構監管機制經過多年發展,已相當完善,無論專業人員培訓、定期評核以至醫療機構設施等都有嚴格監管;特區官員亦強調,衛生署與內地健康衛生部門有機制跟進醫療投訴,倘若試點計劃執行順利,相信未來將有愈來愈多香港長者樂意使用相關服務,當局可以考慮在適當時候,根據服務水平及安全性,進一步擴大長者醫療券在內地使用的範圍及規模。

經濟融合本身就是重整資源配置提升總體效率效益的過程。對香港而言,大灣區融合既是機遇亦是挑戰。說是機遇,皆因香港地方太小、市場規模有限,相比之下,大灣區人口達8000多萬,市場規模大得多,若能善用大灣區的資源和機遇,可以幫香港解決不少問題。說是挑戰,皆因融合一定會帶來生活模式轉變,以及新的市場競爭對手,然而應對挑戰的方法,不是搞保護主義、給融合開倒車,而是設法提升競爭力、尋找新賣點。跨境醫療融合,並非只有「北上」單程路,香港可以善用本地私家醫院服務,重新推動醫療旅遊,開拓「南下」商機。

香港私家醫院設備完善水平高,不少付得起錢的內地人,其實都樂意來港就醫。近年內地病人來港顯著減少,主要受疫情及經濟因素影響,有議員認為,特區政府可以向中央爭取開放醫療簽證,吸引持有醫療保險的內地病人來港,光顧私家醫院,有關建議值得當局認真考慮。跨境醫療融合,香港可以私院醫療服務為賣點,借助大灣區龐大市場,帶動高端醫療旅遊,配合醫療創科產業發展,長遠將香港打造成為首屈一指的國際醫療中心。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