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政府推動「盛事經濟」,早前舉行的多啦A夢特展可說是典範,不僅吸引大量人流,還帶來龐大周邊經濟效益,當中不少地方都值得政府和業界思考。去年以來,本港舉行過的大小盛事數以百計,當中既有成功例子,亦有部分未如人意,甚至惹來負評,當局是時候總結經驗,由之前「漁翁撒網」式推動,改為貴精不貴多。
多啦A夢展「盛事典範」
成功經驗各方可借鑑
為期30天的「100%多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免費展區,日前閉幕。主辦單位表示,展覽有超過500萬人次到訪,除了免費展區旺場,收費展區反應也熱烈,10萬張門票全數沽清,成功「回本」。不少參觀者也相當願意花錢,光顧紀念品的人均消費約為1000元,金額甚為可觀,就連鄰近商場及食肆也受惠。有餐飲集團表示,展覽期間,集團位於尖沙嘴一帶的多間餐廳,營業額平均增加三成,有商場負責人亦稱,展覽帶動商場人流急升近40%,創下年度單日紀錄,場內餐飲及零售商戶生意額均升近三成。
去年以來,政府推動盛事經濟,大小盛事一浪接一浪,然而真正旺丁又旺財者並不多,這次多啦A夢特展,可說是其中一項最成功的盛事。雖然今次特展的觀眾以港人為主,然而亦有不少內地及外國遊客慕名而來。文化藝術盛事委員會主席鄭志剛形容,今次展覽是「盛事典範」,旅遊業議會主席徐王美倫亦稱,是次展覽成功帶動周邊經濟及人流,期望日後可以舉辦更多文體旅遊盛事,吸引更多旅客。
盛事經濟是政府疫後復常一項工作重點。當局希望藉着多辦大型盛事,一邊提升香港國際形象,一邊帶動消費刺激經濟。根據政府說法,本港今年舉辦的盛事活動超過200項,估計可吸引170萬名旅客參與。回顧這兩年的大型盛事,有部分為官辦的「省招牌」項目,例如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國際文化高峰論壇等,重點面向國際,強調精英匯聚;另外亦有部分是面向公眾,由私人機構主辦並得到官方資助。早於2004年,政府已推出「M」品牌計劃,透過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資助舉辦大型體育活動。及至去年,政府又設立了「文化藝術盛事基金」,資助主辦大型國際文藝盛事。
文體旅局表示,本年將有超過20項大型國際體育賽事獲M品牌計劃支持,至於文藝盛事基金,成立以來合共批出10多項活動申請,然而並非每項政府資助盛事都有理想反應,部分更爆出連場爭議。今年初國際邁阿密訪港,獲M品牌贊助,未料爆出美斯缺陣風波,主辦單位表現令人失望,事後政府宣布檢討M品牌及撥款機制,報告預料今秋出爐。2月中旬展出的巨型紅心飄浮裝置Chubby Hearts,屬文藝盛事基金今年贊助的第一項大型活動,反應同樣不似預期,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質疑,政府慷慨資助主辦方780萬港元,但未見太大迴響,遑論吸引旅客訪港。相比之下,今次多啦A夢特展純由商業機構主辦,未收官方分毫,效果卻遠勝政府資助項目。
當然,一項盛事成功與否,受很多主客觀因素影響,沒必要因為一些官方資助項目出了狀况,就從意識形態角度,否定政府的角色及作用,事實上,巴塞爾藝術展、Art Central及紀念金庸百年誕辰雕塑展等,都是獲得政府資助的出色盛事。不過這次多啦A夢特展的成功,確也帶來不少啟示,值得當局深入思考。
盛事要辦得成功,必須有縝密的前期規劃,以及優良的組織和執行能力,主辦單位是否在行非常重要。美斯缺席風波,外界其中一個關注點,就是主辦單位是否有足夠經驗及能力去舉辦賽事。多啦A夢特展由本港一間創意公司負責,該公司過去20年曾籌備過多次令人難忘的展覽,諸如維港巨型黃色橡皮鴨、上千趣致熊貓擺設等,每次均有理想反應。該公司12年前已在尖沙嘴搞過一次多啦A夢展,今次再度策展,花了約兩年籌備,無論創意及規模皆更勝從前,宣傳招數亦層出不窮,例如早在今年5月就先來一場戶外無人機表演「熱身」造勢,另外又與港鐵合作,推出以多啦A夢為主題的港鐵及高鐵列車,讓更多港人和內地人知悉香港正舉辦巡迴特展。凡此種種,不是缺乏經驗或急就章便能辦到。
政府贊助項目求精準
支援文創產業講政策
政府最初推動盛事經濟,多少有權宜成分,財政司長陳茂波形容,盛事經濟屬短期措施,香港需要培育新產業,為中長期發展佈局。談到產業發展,近年最多人談論的是創科,其實文化創意產業也相當有發展潛力。今次多啦A夢特展的成功,反映本地文化創意業界不乏有視野和市場觸覺的人才,主辦機構敢於跳出框框,擺脫「商場主導」模式,嘗試以盛事項目為本,聯動其他經濟環節,發揮協同效應,事實證明這是一次成功的商業嘗試,公司負責人形容,本港市場比想像大,今次成功更為他們將展覽帶到其他國家鋪路。從這一角度而言,盛事經濟可不止是短期刺激經濟手段,其實還可帶動本地文創產業。政府推動盛事經濟,漁翁撒網階段應告一段落,下階段應朝貴精不貴多方向推進,確保公帑用得其所。與此同時,當局應制訂更全面的文創產業政策,栽培更多人才,借助盛事經濟,促進文創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