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地產界代表日前與金管局高層會面,反映有關銀行「call loan」(催還貸款)情况,希望局方與銀行界商討放寬按揭。本港經濟受高息環境影響,信貸環境面臨壓力,銀行放貸變得審慎,承做按揭比以往困難,不過本港失業率仍低,市民只要收入穩定、能夠如期供樓,即使負資產亦甚少面對銀行追數,現時催還貸款的情况,以商業物業為主。金管局今年初推出9項措施,支持中小企獲取銀行融資,局方當然有責任跟進實際執行情况,然而銀行如若基於合理風險評估而催還貸款,亦屬無可厚非。高槓桿投資者需要自行承擔風險,政府過度介入,有可能帶來道德風險問題,必須小心處理。
銀行承諾支援中小企
當局須跟進實際情况
過去一年半,香港經濟受美息高企、地緣政治及內房問題等影響,表現未如理想。今年初政府全面「撤辣」,樓市一度反彈,惟近月又再向下,與2021年歷史高位相比,樓價累跌了兩成多,工商舖市所面對的壓力尤大,一方面,市場樓面供應過剩,另一方面,經濟環境欠佳令企業態度審慎,遏抑了需求。有地產代理公司稱,市場上出現銀行call loan情况,大手持貨的業主壓力沉重,或被迫低價沽出部分優質物業,估計下半年工商舖市跌勢未止。有中小企老闆亦稱,之前抵押物業向銀行借錢,隨着物業價值下跌,銀行方面要求追加抵押品,甚或催還部分以至全部貸款,只好考慮清盤結業。
近日有商界政黨聯同地產界代表,與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會面反映意見。有地產代理商會代表說,過去大半年,本港部分銀行持續收緊按揭貸款、拖慢審批按揭時間等,令物業市場成交量及價格持續下跌,嚴重打擊業界生計,希望金管局與銀行商討放寬按揭;亦有業界人士稱,有客戶反映即使有如常還款,仍被銀行call loan,要求政府介入。根據與會人士說法,金管局方面承諾會積極跟進,希望商會提供更多個案,以便了解實際情况。
銀行催還貸款,情况有多普遍、影響有多廣泛,各方說法不一。有地產業界人士稱,call loan情况早於去年已開始出現,不少投資客叫苦連天;銀行界人士則稱,今年銀行收回或縮減貸款確比去年多,現時經濟環境下屬正常,但情况不算嚴重,又強調中小企不良貸款比率仍低,銀行未有大幅收緊風險取向。
截至6月底,本港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數字約為3萬宗,按季減少約5.5%,儘管數字仍然偏高,但跟2003/04年負資產逾10萬宗的高峰期相比,仍有相當大差距,拖欠供款比率亦遠比當年為低,反映現時負資產人士的持續還款能力仍然良好。雖然住宅物業市場近月偶有一些call loan個案,但大多涉及財務公司而非銀行。有地產代理投訴個別銀行收緊納米樓按揭,甚至不肯做村屋或樓齡60年以上的舊樓按揭,惟一般而言,置業人士買樓自住,只需拿出入息證明,通過銀行壓測,通常都獲批出按揭。相比之下,最受銀行收緊按揭及call loan影響的,主要是商業物業,投資客槓桿愈高,面對的壓力亦愈大。
根據政府數據,5月份破產呈請有871宗,為過去兩年最高,6月份則回落至702宗,不過由法庭發出接管令或破產令的個案,則按月升了6.7%,達到666宗。本港消費市道未如理想,零售飲食業持續受壓,無疑是破產宗數按年顯著上升的一大原因,另外也有本地學者指出,現時本港失業率僅3%,破產個案料跟勞動市場無關,相信有好一部分涉及個人投資失利,由於商用物業價值跌幅較急,個別投資者若在高位入市,又沒有做好風險管理,資不抵債下遭銀行call loan,唯有申請破產。
香港奉行聯匯制度,無法透過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外圍逆風凜烈,中小企經營困難,銀行還要「落雨收遮」,中小企更難融資周轉,整體經濟下行壓力亦必然更大,當局有必要採取措施支援中小企。去年底,金管局曾向銀行發通函說明,即使抵押品價值改變,只要客戶按時還款、業務沒有問題,就不應改變其貸款額度。及至今年2月底,金管局又聯同「銀行業中小企貸款協調機制」,推出9項措施,支持中小企獲取銀行融資。參與協調機制的銀行承諾,不會要求按時還款的按揭客戶提前還款,銀行在定期檢視信貸額度時,會綜合考慮借款人的信貸需求、整體財務狀况及還款能力等因素,不會只看抵押品價值變化;面對經營困難的中小企,銀行會以包容態度,按照審慎風險管理原則,提供適切信貸支援,包括參照「還息不還本」計劃重組貸款,減輕客戶資金壓力等。
「高槓桿高回報」不復再
政府介入須顧道德風險
銀行有責任信守承諾,協助財務健全的中小企取得融資,倘若銀行無理「閂水喉」,金管局當然要跟進。不過話說回來,如果銀行是基於合理風險評估,認為有需要向個別客戶縮減甚或提前收回貸款,實亦無可厚非。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銀行體系穩定至關重要。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不久前亦提到,美國息口高企,本地銀行整體信貸環境持續受壓,預期特定不良貸款比率有上升壓力,意味銀行需要妥善管控信貸風險,大幅放寬按揭門檻有一定難度。過去10多年,歐美長期量寬印鈔,低息環境下,不少投資者和炒家「習慣」以高槓桿換取高回報,當市場環境逆轉、去槓桿壓力愈來愈大,當然苦不堪言,然而投資者必須為自己的投資策略承擔風險,當局不能輕率介入變相大規模拯救(bailout),否則有可能產生道德風險,造成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