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三會委任基礎愈闊 愈能反映社會多元

【明報社評】政府公布新一屆地區「三會」委員名單,全體470名區議員均獲委任,身兼關愛隊的委員則超過1600人,佔總數五成以上,政府解釋區議會、三會及關愛隊需互相協作,惟三者成員高度重疊,也是客觀事實。三會是地區治理最基層組織,也是參與公共事務和從政的階梯,組成應力求多元多樣,同質性太高,對於反映不同聲音,未必是好事。新一屆三會委員中,逾500人並無角逐去年區議會選舉,亦非關愛隊成員,當局未有詳述具體遴選準則,外界只知當中既有專業人士,也有不少政商界二代、三代。三會成員委任基礎愈闊,愈能反映社會多元,當局應考慮設立自薦機制,開放更多渠道讓有志者和年輕人參與。

三會區會關愛隊

組成同質性太高

特區政府「完善地區治理制度」,區議會、地區三會(分區會、防火會、滅罪會)與關愛隊是三大組成部分。區議會發揮諮詢功能,關愛隊主要負責執行。三會則可視為最基層的地區治理組織,全部成員皆由政府委任。改制後,地區三會重要性顯著提升,除了有權選出行政長官,對區議會的產生和組成,也有舉足輕重的角色。任何人若要參與區議會直選,都要取得足夠三會提名,另外,三會委員還有權投票選出四成區議員。簡言之,六成區議會席位的產生,都跟三會委員有關。

去年區議會選舉,直選候選人逾八成是三會成員,間選候選人的相關比例更達九成,同區三會委員「互相提名」參選情况普遍。若看選舉結果,當選者有三會背景的,比例超過九成,另有近八成身兼三會及關愛隊職位,突顯三會委員在區選中有壓倒優勢,同時也反映區議會、三會和關愛隊成員高度重疊。政府本周公布新一屆三會委員名單,進一步加深外界這方面的觀感。

新一屆三會有2999人獲委任,包括全體470名區議員,關愛隊成員則超過1600人,佔總數一半以上。另外,去年區選135名落敗者,逾八成(111人)亦獲委任為三會委員。觀乎整份委任名單,未見有標榜非建制派身分的人,政府強調是根據「用人唯才」原則委任。問及委任現任區議員是否「塘水滾塘魚」,民青局長麥美娟表示,委任全體區議員加入三會,目的是讓三會可與區議會「有機結合」,更好地發揮協同效應。

曾幾何時,政府委任區議員加入三會,確是常有做法,及至2019年區議會選舉,民主派挾反修例風暴奪下九成議席,政府其後不再委任區議員做三會工作,背後顯然跟政治鬥爭白熱化有關。此一時彼一時,政府似乎認為現在可以恢復相關做法,然而不可不提的是,目前區議會產生方法,與過去也別若天淵。當三會委員對區議會的組成和參選提名資格,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政府委任三會成員,又包括全體區議員和大批區會參選者,的確容易令外界有「來來去去都是同一班人」的觀感。

以往區議會尚有委任議席時,政府讓選舉輸家「敗部復活」,當上委任區議員,予人觀感確實相當差。不過區議會與三會,畢竟是不同層次的組織,有別於區議員每月受薪數萬元,三會委員某程度是「義工」,硬性規定「區選落敗不得當三會委員」,理據並不充分;另外,改制後的區選,個別大黨因有強大地區樁腳,直選有壓倒優勢,從現實角度而論,政府這次委任一些規模較小政團又或來自少數族裔的落選者成為三會委員,可以讓他們繼續有平台參與地區事務。不過話說回來,這些落選者,很多原本就是三會成員,若要令三會更能反映社會多元多樣、避免「政治酬庸」印象,當局應該盡量擴闊委任的基礎,包羅不同聲音。

因應全體區議員加入三會,新一屆三會委員整體人數,比上屆額外增加400多人,這可避免縮減其他地區人士原有的參與空間。比對兩屆名單,上屆三會委員中,有517人離任,當中包括多名出席率欠佳的委員。新面孔方面,今屆約有近千名新委員,當中逾520人並無角逐去年區選,亦非關愛隊成員。政府為地區治理注入新血是好事,然而只有不足兩成委員全無區議會、關愛隊及三會背景,實不足以改變地區治理三大架構同質性太高的情况。

三會遴選準則應清晰

可設自薦機制注新血

這批三會新丁,既有校長、傳媒工作者等專業人士,也有政商界名人的後代,當中有些人相當熱心公共事務,常就自己熟悉領域發言或提供意見,也有一些人以往甚少進入公眾視線,外界不清楚當局根據什麼具體標準委任他們,日後表現亦只能拭目以待。民青局長昨天表示,委任三會成員考慮三點,包括是否愛國愛港、與政府在地區治理上理念一致,以及熟悉地區事務和服務熱誠,有關說法流於空泛,當局應該增加遴選透明度,遴選準則說得愈具體愈清晰,愈能加強公眾信心,亦可避免引來「個別委員靠人事關係入會」一類揣測。政府近年透過青年委員自薦計劃,鼓勵年輕人自薦參與公共事務,加入政府一些委員會。當局大可考慮開放渠道,讓有志的年輕人自薦參與三會,服務社區。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